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其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两句,更是道出了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的深刻内涵。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译文: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
注释:芳林:春暖花开时的树林。
赏析:此句描述了自然界新旧交替的现象,颇具哲学思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出诗人发展的眼光。
原文
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吟诵起您寄来的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短歌。
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
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
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逝者的憾事,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注释
君:指白居易。
短歌:指这首七言律诗。
故人:老朋友。
集中:指文集中。
祭文:悼念死者的文章。
万古:指从古至今。
闻琴:指听琴声。
欲如何:表示无奈。
赏析
首联叙作诗缘起,扣题。“伤怀”概括作者悲痛之情;“短歌”,既是说篇幅不长,更是说歌悲,因为前人以《短歌行》名篇的,歌词都有悲凉之感。“吟” “使”呼应,“君”“我”关连,与“伤怀奏短歌”的原因,显示“君”“我”都为,“有深分”的逝者悲伤,而“取逝双绝句”的过于伤感,令我悲,又令我为“君”忧。
颔联直抒对故人长逝的沉痛。诗人感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
颈联运用两个形象深刻的比喻,对生与死作了冷静的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诗人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来比喻新旧事物的更替,体现了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
尾联由广阔的空间推进到无限的时间,由自然推进到人类,点明劝慰主题。诗人认为,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逝者的憾事,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也无济于事,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刘禹锡任苏州刺史。元稹卒于大和五年(831年)七月,崔群卒于六年(832年)八月,崔玄亮卒于七年(833年)七月。这三人既是白居易的好友,同时也是刘禹锡的好友。三人相继去世后,白居易写了两首表示哀婉的绝句寄赠给刘禹锡,刘禹锡读后很有同感,便写下此诗作为应答。
参考资料:完善
1、赵娟,姜剑云评注. 刘禹锡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71-173.
简析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交代了写诗的原因;颔联直抒对故人长逝的沉痛;颈联运用两个形象深刻的比喻,对生与死作了冷静的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尾联由广阔的空间推进到无限的时间,由自然推进到人类,点明劝慰主题。全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