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可穿戴人工肾
发展中的可穿戴人工肾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323亿CKD患者,居全球首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液透析已成为延长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其存在诸多局限性。近年来,可穿戴人工肾(WAK)和生物人工肾小管辅助装置(RAD)等新型医疗设备的研发,为CK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血液透析的局限性
血液透析是一种基于弥散和超滤原理的方法,血液在半透膜的一侧流动,透析液在膜的另一侧流动,利用膜两侧物质浓度的差异,清除人体内毒物。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
- 不能替代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 需要严格的饮食限制、液体摄入量控制
- 生活方式受到较大影响
- 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不理想
- 预期寿命短于大多数癌症患者
充分的透析剂量需要全天候解决方案
在健康人体中,血液由天然肾脏过滤168小时/周。而目前常规透析仅为12小时/周(每周3次,每次4小时),远远不能满足充分的透析治疗需求。研究表明,随着患者从每周3次透析转变为每日透析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同时各种药物消耗、并发症、心理症状、入院和住院治疗大幅度减少。
然而,每日透析面临诸多挑战:
- 人力需求(医师、护士和技术人员)
- 新建透析设施以应对需求扩大
- 更长和更频繁的透析导致费用增加
- 患者可能不希望透析时间更长或更频繁
因此,需要一种实用的全天候解决方案,既能提供足够的透析剂量,又能提高效率并降低总体成本。
可穿戴人工肾促进日常或连续透析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虽然可以达到更高的透析剂量,但不适合ESRD患者的长期治疗。因此,技术突破将集中在小型化和可穿戴的设备上,即可穿戴人工肾(WAK)。
Willem Kolff首次开发的WAK总重量为3.5公斤,包括一个带有泵、电池、管道和木炭再生模块的血液和透析液回路。然而,该设备仍需间歇性地连接到20升透析液,以去除尿素和钾,因此不能真正被认为是可穿戴的。
在一项WAK的临床试验中,8名患者佩戴重约5公斤的WAK,该设备使用聚砜膜制成的高通量透析器,由标准9V电池供电。透析液通过含有脲酶、活性炭、羟基氧化锆和磷酸锆的3个吸附剂罐连续再生。治疗期间,平均血流量为58.6毫升/分钟,透析液流量为47.1毫升/分钟,尿素清除率为22.7±5.2毫升/分钟,肌酐清除率为20.7±4.8毫升/分钟,与CRRT所达到的清除率相似。
设想如果每天佩戴这种WAK,每周可提供168小时的透析,这将有可能提供近6.0的估计尿素清除率(Kt/V)。然而,该设备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如吸附剂滤芯中尿素分解产生的CO2气泡问题,以及回路凝血等问题。
另一种用于ESRD患者连续腹膜透析的新型可穿戴系统称为ViWAK,由双腔腹膜导管、透析液流出管路、微型旋转泵、透析液再生回路组成,可望成为自动腹膜透析(APD)或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替代品。
生物人工肾小管辅助装置的前景与挑战
为了实现更完善的治疗,例如有效去除蛋白质结合尿毒症毒素(PBUT),并提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维生素D,Humes提出了一种生物人工肾小管辅助装置(RAD)。FDA已批准两家机构对10例急性肾损伤(AKI)和多器官衰竭危重症患者进行RAD治疗的I期临床试验。在一项纳入58例AKI患者的IIa期临床试验中,RAD治疗在28天时提供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死亡率获益,并且发现RAD治疗与危重AKI患者肾功能恢复更快有关。
尽管RAD已显示出前景,但仍存在一些关键挑战,包括血管通路、抗凝以及用于监测血液泄漏和(或)气泡的安全功能等。在理想情况下,透析应通过植入式装置进行。然而,在生物相容性、免疫原性、细胞活力和有效性方面仍然存在重要挑战。
总结
WAK的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涉及现有技术和未来技术的组合。然而,在安全性、设备操作和有效性方面仍然存在重大技术挑战,仍需要许多改进。为了实现血液透析的重要技术突破,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创新者以及包括医生、护士和肾脏病患者在内的人员正在共同努力,WAK正在成为现实。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