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安:追溯江海文明之源,聆听吉家墩遗址的“前世今生”
南通海安:追溯江海文明之源,聆听吉家墩遗址的“前世今生”
在江苏南通海安,一处名为吉家墩的遗址承载着5000多年的历史记忆。从1982年被发现至今,这座遗址不仅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面貌,更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在海安353省道与仇海线交接处的西南角有一条小路,由此再往西直行300余米就能看见一处小土坡。当雨随风而去,泥土中溢出阵阵芳草香,远处的村民在田地中劳作,一幅生机勃勃的农耕画卷铺展开来。此处的小土坡便是驰名江海的吉家墩遗址,每一捧泥土都记录了5000年以上的历史,也激励着新时代隆政人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墩”在海安的命名很多,包括“墩头”“青墩”“界墩”等。在字面上,“墩”多指堆起的土地,但后来逐渐成为原始先民遗址的代名词。1982年12月12日,时任隆政乡民办初中语文教师的王世霖意外发现吉家墩水利工地上的土层有些异样,现场还挖掘出瓦罐、墓葬以及石头制品。王世霖敏锐地感觉到,这极有可能属于文化遗址。当天他就向海安县文化局汇报。经南通市、海安县两级文物管理部门抢救性挖掘,揭开了江海文明起源的又一层神秘面纱。
1983年,由时任南通博物苑副苑长、副研究员徐治亚先生主导,对该遗址进行了清理,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锛、石凿、骨簇、陶纺轮以及陶鼎、陶豆、陶壶、陶钵、陶罐、陶盆、陶杯等器皿,更奇特的是发现了树皮葬。经徐治亚鉴定,吉家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早、中、晚三期,与青墩遗址文化面貌相似。由此,许多专家猜测,吉家墩文化是青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与青墩文化一脉相承,这里也是上古海安人的活动中心。
海安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现在的陆地多以长江及其支流所夹带的泥沙冲积而成。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相关部门对吉家墩遗址作“碳14”测定时,测得吉家墩中层墓区至今已超过5000年历史。《海安考古录》指出,早在5000多年前,这一带至少存在一个“屿”,涨潮时和大陆相离,落潮时和大陆相连,为人类居住提供了充足的外部环境。勤劳、勇敢的隆政人就在此处自力更生,也成为了隆政文化的“发源地”。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如今的吉家墩遗址依然守护着宁静的村庄,默默诉说着它曾经的故事。透过历史的烟尘,仿佛能看到上古海安人升腾起江海文明的第一缕炊烟,搭建起第一幢干栏式建筑,制作出第一个锅盆,豢养了第一头家猪……后来,王世霖根据其在挖掘吉家墩遗址时的所见所闻、历史资料等,耗时8年,终于集结成书《道士桥纪事》。全书22.3万字,配图60多幅,堪称海安区域文化的小百科全书。海安高新区隆政街道隆政村结合省级绿美乡村建设,打造吉家墩遗址展馆,吸引周边村民前来参观游览、寻根问祖。
优秀的文化来自人民,也会反哺和滋润人民。隆政街道党工委书记顾仁军表示,隆政街道将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加大对吉家墩遗址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寻隆政之源”主题活动,向社会说好隆政故事,传递隆政声音。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