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与特征
唐、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与特征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古建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然而,现存古建筑中年代久远者寥寥,唐朝建筑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古建筑为宋朝及以后所建。本文将从几个最为基础的目测手法入手,简要科普从唐代到清代官式木构建筑的形制特征与断代方法。
文字资料断代
文字资料是古建筑年代断定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包括古建筑上的题记、金石资料、书籍资料等。
佛光寺东大殿外景 林徽因调查佛光寺东大殿外经幢
古时候,一般稍具规模的古建筑,地方志上都有记载,有的古建筑前还留有碑文,叙述建造经过和公布捐款人的名单。碑文下款都有年月日标记,这是判断该建筑年代的确切依据。有些建筑的大梁底面写有房屋建造年代和主持建造人的姓氏,也是我们判别修建年代的依据。
还有直接书写在建筑本体上的文字、写在匾额或木牌上的文字、文人墨客题写在建筑上的诗词等几类。修建时直接书写在建筑本体上的题记可靠性最强,有时会成为确定古建筑具体年代的强有力证据。
如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4位营造学社成员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大梁上发现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题记,并在殿外经幢上发现了同样的文字,且经幢明确记载了修建年代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此确证佛光寺东大殿为一座晚唐时期建筑,从而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已不存在唐代建筑的断言。2019年,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等单位在佛光寺东大殿采集佛坛彩塑的整体数据时,在佛坛基座后方新发现“唐大中时期雁门工匠张师改”的墨书题记,再一次论证了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东大殿年代断定的结果。
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时期雁门工匠张师改”题记
古建筑形制断代
中国历朝历代的古建筑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整体风格、斗拱作法、梁架形式、柱础式样、装修装饰风格、屋顶坡度与脊吻等方面。
整体风格
就整体风格而言,木结构建筑中,唐代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以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为例,其大殿外观古朴典雅,建筑结构简洁稳健、庄重大方。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尽显唐代木结构建筑的鲜明风格。再加上寺内佛像的形态特征以及大殿明间西平梁下的墨书题记等证据,有力地确证了南禅寺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南禅寺大殿 唐代
宋代建筑与唐代建筑不同,摒弃了宏伟的特点,转而变得更为精巧细致。宋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之作晋祠圣母殿,其斗拱设置在廊柱、檐柱以及前槽金柱之上,既起到装饰作用,又是承托载荷的关键部件。殿内的梁枋彩画采用当时最为上等的 “五彩遍装法”,而大殿前廊上雕刻着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充分展现了宋代建筑的风格特色与审美意识。
晋祠圣母殿 宋代
元代建筑多用原木作梁,外观粗放。因为蒙古人好白的原故,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为一时代特色。在金代盛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
永乐宫 元代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西方寺大殿 明初
清代建筑崇尚工巧华丽。官式建筑的高度趋于定型化。翼角翘得更高,屋顶呈弧线,整体建筑给人以庄重、严谨之感。柱子变细,屋檐弧度大幅度翘起。
故宫太和殿 清代
斗拱作法
从建筑的单个部件来审视,斗拱无疑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所独有的构件。斗拱自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部件,不同朝代的斗拱皆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斗拱的形制也成为判断古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 唐代 应县木塔斗拱 辽代
斗栱的构件繁多,斗、栱、枋、耍头等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形制特点。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介绍在目测时最易于识别的构件 ——昂。昂起初在斗栱中为斜向设置,其作用是挑斡斗栱后部构件的荷载,发挥着杠杆功能,这样的昂被称作真昂。在唐、宋、辽、金的建筑中,有很多都采用了真昂。然而,随着昂的杠杆承重作用逐步减弱,从宋代起,便出现了以假昂替代真昂的趋向。假昂分为平出式与下折式两类。平出式假昂不再具有显著的斜向走向,而是与栱一样水平伸出,在宋金两代的晋中地区较为常见。下折式假昂则是在平出式的基础上,末端向斜下方弯折,是宋代以后常见的假昂形式。在元代,真假昂并用的情况较为常见,通常补间铺作采用真昂,柱头铺作采用假昂。到了明清时期,基本上都是使用假昂了。而且,明清时期的昂嘴有时会被雕刻出各种绚丽的形状,以增强装饰效果。
梁架形式
唐宋与明清建筑存在另一个不同之处:唐宋建筑融入了曲线之美,而明清建筑大多较为直来直往。在唐宋古建筑中,柱头会进行收分处理,做成 “梭柱” 的样式;梁的两端则会进行 “卷杀”,呈现出 “月梁” 的样式,如此使得建筑在视觉上富有变化。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梁架 唐代
而明清官式建筑的梁、柱,大都是简单的直来直去,会少了些艺术美感。(梭柱、月梁等做法,明清时在长江以南地区,有保留这种唐宋古法。)
清代 直梁直柱
柱础式样
唐到元常见的柱础是覆盆式,其中唐代喜欢在柱础上雕刻莲瓣,宋辽金喜欢雕刻卷草文等种类繁多的花纹,元代则大多不雕刻。明清柱础最典型的是 “鼓镜式”,也有形状类似鼓的“鼓式”以及在此基础上与八角形、方形等结合的种种复合形式。注意:柱础是很容易在后世修复中被更换的构件,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所有的柱础才能得出结论。
元代建筑、隋唐遗构 绛州大堂柱础
明代 敬一亭柱础
装修装饰风格
隋唐时期的宫殿建筑注重布局的庄重,规模宏大,并不刻意追求色彩的艳丽。后世总结出唐代建筑的特点为 “规模宏大,规划严谨规整,色彩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缓,门窗质朴无华,给人以简洁明快、朴实大方的感觉”。
唐代建筑的木构件多采用赭红色油漆进行涂刷,搭配白墙黑瓦,让人感到亲切朴实。在唐代没有彩画,梁枋上添加彩画是从宋代开始兴起,金代得到发展,到清代才最终定型。
元、明两代的彩画尚不一致,清代正式将彩画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以龙凤为主体图案的 “和玺彩画”、以卷草花纹为主的 “旋子彩画” 以及以风景人物为枋心图案的 “苏式彩画”。前两种主要应用于宫殿建筑,后一种则主要用于园林建筑。
奉仙观三清大殿,始建于唐,重建于金大定24年
明清 太庙
门窗的式样和室内装修,唐代比较朴实,每个构件都有结构功能,没有为装饰而附加上去的工艺品,门窗上的棂子也十分简单,基本上是直条。从宋开始,门窗上的棂格日益复杂,金代统治者追求奢侈之风更盛,装饰性的配件愈来愈多的出现在建筑物上。元代因忙于征战,经济受损,除少量喇嘛教建筑外,一般建筑都较为简陋。从明代中叶起,因文人学仕参与建筑和园林的设计与建造工作,室内装修反映出典雅的气质,屏风、隔扇、博古架和各种形式的罩(透空花格作成门洞)、表现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由于文人画家对室内空间统一布置,因而明式家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清代继承明的传统,在装修方面更追求工艺精湛,色彩鲜明,但因过份讲究,反而给人有繁杂之感。
明清 故宫门窗
屋顶的坡度和脊吻
唐代以小青瓦顶为主,但在唐代遗址中,虽然小青瓦居多,也发现了少量琉璃瓦。史学家分析,可能在檐口部分局部使用了琉璃瓦,以增强防水功能,后世将这种做法称为 “剪边”。
宋代琉璃构件增多,主要宫殿和较为隆重的祭祀建筑较多采用琉璃瓦顶。金代因怀念赖以生存的大草原,宫殿建筑中多喜爱绿色琉璃。
明朝中期是我国琉璃制作技术的鼎盛时期,质量提高,构件精巧,色泽富丽。定都北京后,宫殿建筑全部采用琉璃瓦顶。现存的北京明清故宫和其他古建筑,都是清乾隆时期以及后世逐步修葺的清代古建筑。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光彩夺目,展现了中国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
唐代 南禅寺大殿
屋顶的坡度历朝部有变化。唐代时坡度平缓出檐伸远,屋顶坡度仅为跨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故文献上有“唐风屋面舒展平缓”之说。从宋开始,屋顶披度逐渐增大,宋、辽、金、元时期多为1:4至1:3。清代明确规定屋顶起坡1:3。清代培修的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屋顶坡度达到了1:2.5。因此,从调查资料可知,愈后期的建筑,屋顶坡度愈陡。
明清 故宫太和殿
隋唐时鸱尾定型,屋脊正中的装饰比较少见。从从宋代开始,鸱尾变成了龙头,并张口咬住屋脊,《营造法式》称之为“龙尾”。兽吻作成龙头形一直沿袭到清代,只不过宋、金时造型多曲线,较繁琐,到明清时线条较简炼,龙头已发展成为图案式的几何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