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多普勒效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多普勒效应

引用
知乎
1.
https://www.zhihu.com/topic/19651521/intro

多普勒效应是当振动波源与测点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测点实际接收到的频率并不等于波源实际频率的现象。这一效应在物理学、天文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概述

多普勒效应是当振动波源与测点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测点实际接收到的频率并不等于波源实际频率的现象[1]。

1842年一天,多普勒带女儿在火车道口边玩耍,注意到火车声音变化,火车由远到近开来时,汽笛发出的声音,听到声音音调升高,再由近到远离开时,汽笛声音音调降低的现象,这是科学史上最有趣的实验之一[2]。

综合分析提出假设:波源与观测者正在接近,波长缩短,频率升高。(后来在天文学上对移动恒星光谱分析,谱线向红的一端移动,简称为红移,向蓝的一端移动,称为蓝移);波源与观测者正在相互远离,波长被拉长,频率被降低。

红移、蓝移量通常用波长相对变化量来表示:

证实

1868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哈金斯首次测出了恒星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

1871年,利用太阳的自转测出在可见光太阳光谱的夫朗和斐谱线在红光有0.1Å的位移。

1901年,Aristarkh Belopolsky在实验室中利用转动的镜片证明了可见光的红移。

1912年开始的观测,Vesto Slipher 发现绝大多数的螺旋星云都有不可忽视的红移。

1929年,埃德温·哈勃发现这些星云(现在知道是星系)的红移和距离有关联性,也就是哈勃定律。这些观察在今天被认为是造成宇宙膨胀大爆炸理论的强而有力证据[3]。

公式

观察者(Observer)和发射源(Source)的频率关系为:

  • f`为观察到的频率;

  • f`为发射源于该介质中的原始发射频率;

`为波在该介质中的行进速度;

o为观察者相对于介质的移动速度,若接近发射源则前方运算符号为+号,反之则为−号;

s为发射源相对于介质的移动速度,若接近观察者则前方运算符号为−号,反之则为+号。

注意:多普勒效应仅与波源移动速度成比例关系,而与距离无关。特别提醒用多普勒效应解释哈勃红移(哈勃观测定律,红移量与星系距离成比例关系[4]。

原理

多普勒认为,当波源与观察者存在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和波长会发生变化。在波源频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波源相对观测者远离时,观测者接收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而波源相对观测者靠近时,观测者接收的频率变高,波长变短。

天文学解释

对太阳光的解释

  • 天文学家都认为: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几乎稳定,周年有微弱的距离周期变化。太阳光到达地球,频率是否会变化;

  • 多普勒效应解释:地球到太阳距离没有径向方向上的移动,或运动速度。太阳光的红移量没有。

最近恒星光的解释

  •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距离4光年。

  • 多普勒效应:恒星与我们距离没有变化,频率或波长没有变化。

银河系星光变化的解释

  • 银河系内群星闪烁,数量众多。只有少数恒星远离地球,少数恒星接近地球的运动。两者都是小概率,概率应该相差不大。

  • 多普勒效应:只有恒星与我们距离有变化时,频率才会变化。与恒星距离无关,与波源运动速度成比例。有蓝移,也有红移。绝大部分光谱没有移动。

河外星系光频率变化的解释

  • 遥远的星系:与地球的距离变化,接近、远离也应该是少数,绝大部分应该保持距离的稳定性。这样假设符合宇宙学基本原理(在大尺度,各向没有差别;时空区域平权)。

  • 多普勒效应:红移、蓝移决定星系移动速度,与距离无关。可是哈勃测量结果与距离成线性关系,显然与多普勒效应不符。

应用

19世纪下半叶起就被天文学家用来测量恒星的视向速度。现已被广泛用来佐证观测天体和人造卫星的运动。交通民用:激光雷达测速,超声波雷达多普勒效应测移动车辆的速度。医学:超声彩超,医学检查。

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应用

具有波动性的光也会出现这种效应,它又被称为多普勒-斐索效应。因为法国物理学家斐索(1819~1896年)于1848年独立地对来自恒星的波长偏移做了解释,指出了利用这种效应测量恒星相对速度的办法。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应用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彩色超声波。彩超简单的说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超)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声源与接收体(即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

爆破地震波传播应用

爆破地震波是一种复杂的复合机械波。而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多普勒效应。因此,在理论上,爆破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多普勒效应。

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定义,进行毫秒延时爆破作业时,爆源依次起爆,而监测点一般是静止不动的。因此,爆破过程中会有多普勒效应的现象。同样在该过程中,测点是静止的,而爆源是相对测点移动的。具体原理如下图所示[5]。

波源做相对运动

多普勒效应的数值模拟验证

为验证毫秒延时爆破过程中存在着多普勒效应,并分析其对爆破振动频率的影响,建立ANSYS模型,如图2所示。利用其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块LS-DYNA进行计算处理。下图中模型尺寸为50mx15mx5m,炮孔直径取0.6m,各炮孔间距10m°爆破载荷用理想的三角形载荷模型来代替,3个炮孔以25ms的间隔时间从左往右依次起爆。为了使爆破地震波传播时不出现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在模型周围设置无反射边界[6]。

ANSYS模型示意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