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像陷入了一种不借助社会学概念就没法谈文学的困境
我们好像陷入了一种不借助社会学概念就没法谈文学的困境
在当今文学创作与阅读的语境中,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困境?当虚构作品几乎被当作非虚构作品来解读、审视,当"接近社会现实"成为评判小说重要乃至唯一的标准时,文学本身的魅力、价值是否正在被忽视?
在《次要人物》的新书分享会上,两位写作者黎幺和童末就当下文学创作与阅读中的现象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他们担忧文学真正重要的东西不再被看见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文学被产品化了,变成一种快消品"。
文学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的边界
黎幺指出,第一人称的文学作品与自传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在创作时更注重公共性体验而非私人化内容,认为小说中的"父亲的沉默"是一个超越个人经验的文学意象。他强调:"时代其实不是特别均匀的条带状的事物。'代沟'意味着有很多个时代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
电影《南方》剧照
童末则提到,现在的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总是试图将作品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号入座。他以自己的短篇小说《小心回去的路》为例,指出即使是同行也会混淆"亲身经历"与"经验"的概念,倾向于从非虚构的逻辑去解读作品。他认为这种倾向导致了对文学作品真正特异之处和作者原创性的忽视。
文学的困境:标签化与模式化
两位作家都对当前文学创作中的标签化现象表示担忧。黎幺反对"小镇青年"、"东北"等地域或身份标签,认为这些标签对于文学创作和评论都没有实际意义。童末则指出,文学评论中过度依赖社会学概念的现象,使得文学被简化为一种可以被快速识别和框定的对象。
电影《乡愁》剧照
他们认为,当前很多文学作品过于追求与现实的快速对应,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艺术的创新。这种模式化的创作和阅读方式,使得文学逐渐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文学的价值:个性与公共性的平衡
黎幺强调,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非简单的共性。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被简单概括的,它们提供的是对日常经验的更新和补充,而非简单的重复。
童末则指出,最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超越具体的标签和界限,触及最普遍的人性主题。他认为,文学的公共性并不在于对当下现实的简单反映,而在于对永恒人性主题的深刻探索。
电影《镜子》剧照
两位作家都表达了对当前文学环境的忧虑,认为文学正在被产品化和模式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度和价值。他们呼吁读者和创作者能够重新关注文学的内在价值,追求真正的文学创新和艺术表达。
电影《牺牲》剧照
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当前文学创作与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如何重拾文学的价值提供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