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较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该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疾病概述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一种较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等。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肠梗阻等,但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就诊信息
-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急诊科
- 是否医保:否
- 英文名称: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 疾病别称:嗜酸性胃肠炎
- 是否常见:否
- 是否遗传:否
- 并发疾病:肠梗阻、幽门梗阻、贲门失弛缓症
- 治疗周期:长期持续性治疗
- 临床症状: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腰背痛
- 好发人群:有过敏性病史的30~50岁的青壮年
- 常用药物:泼尼松、色甘酸钠
- 常用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浸润的位置和深度不同,可以将本病分为三型:
黏膜型(Ⅰ型)
黏膜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伴明显的上皮细胞异常,肠绒毛可完全消失,导致失血、缺铁、吸收不良和蛋白丢失等。
肌层型(Ⅱ型)
浸润以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呈结节状,导致狭窄与梗阻塞。
浆膜型(Ⅲ型)
浸润以浆膜为主,浆膜增厚,并可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有腹水形成。
病因分析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的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药物反应等有关,好发于有过敏性病史的30~50岁的青壮年,无特殊诱发因素。
主要病因
- 过敏反应: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某些病人摄食某些特异性食物后,血中IgE水平增高,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因而认为本病与特殊食物过敏有关。
- 免疫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异常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中占重要位置,如结缔组织病,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尚未发现一致的免疫功能异常。
- 药物反应:如芳香族抗惊厥药物及磺胺类药物等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诊断需结合相关的临床背景。
流行病学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发病率约为(1~20)/10万,由于很多病人没有明确诊断或者未经报道,实际的发病率很难估计。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好发人群
- 有过敏性病史的30~50岁的青壮年。
- 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病史,某些病人摄食某些特异性食物后,可引起过敏反应,造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症状表现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症状与病变的程度、累及的部位相关。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等。严重时可并发肠梗阻、幽门梗阻、贲门弛缓症、腹腔积液、闭经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 黏膜型: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进食特殊过敏食物可使症状加重。
- 肌层型: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层可引起胃肠壁增厚,导致幽门梗阻和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
- 浆膜型: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腹水,且腹水中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并发症
- 肠梗阻:肌层受累引起的肠梗阻的主要症状包括腹部阵发性绞痛、食欲减退、便秘、呕吐、无法排便或排气、腹胀等。
- 幽门梗阻:肌层受累引起的幽门梗阻的表现症状有伴酸臭味的呕吐、上腹部胀和不适、阵发性上腹部痛,同时伴有嗳气、恶心,最后可发展为皮肤干燥、皱缩、弹性降低、眼眶凹陷;尿量减少、尿液浓缩、色泽变深、晃动上腹部可闻“振水声”。
- 贲门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的最明显症状是吞咽液体和固体食物有困难,同时会出现胸痛、烧心、体重减轻等症状。
- 腹腔积液:腹腔积液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腹部膨隆。
- 闭经:青少年期发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并可有闭经。
就医指南
患者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体重下降、腰背痛等典型的临床症状时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急诊科就诊,通过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检查项目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本病进行诊断。
就医指征
患者出现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临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可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
- 有没有过敏史?
- 近期有没有做过其他检查?结果怎么样?
- 近期有没有服用药物?有过敏的药物吗?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了解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检测出患者是否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等现象。
- 内镜检查:检查患者消化道有无出血、炎症、溃疡等情况,镜下可见是否出现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溃疡或结节。
- 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胃肠道有无异常情况。X线钡剂造影可见是否出现黏膜水肿,皱襞增宽,呈结节样充盈缺损,胃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及梗阻;CT检查可发现是否有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水现象。
-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是否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多采用10%氢氧化钾溶液,可溶解其他细胞成分,提高假丝酵母菌检出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
诊断标准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放射学和内镜下活检病理结果,内镜下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Talley标准
- 存在胃肠道症状。
- 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等。
Leinbach标准
- 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症状的非特异性以及其他疾病亦可有嗜酸粒细胞增高造成的组织损伤,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需与如下疾病鉴别诊断:
- 肠内疾病,如伪膜性肠炎、门脉高压继发性结肠病、壶腹肿瘸、寄生虫感染、肠穿孔、急腹症、克罗恩病、乳糜泻、急性阑尾炎等。
- 系统性疾病,如移植物抗宿主病、药物反应、血管炎、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淋巴瘤、癌症、结核、结缔组织病。
治疗方案
由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不明,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发放。目前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缓解症状。
治疗周期
本病可能复发,所以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 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
- 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特别在儿童)、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
- 许多患者在从饮食中排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黏膜病变为主的患者,效果更明显。
药物治疗
- 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
- 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
- 个别病例激素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症状,加用硫唑嘌呤常有良好疗效。
- 色甘酸二钠(色甘酸钠)系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反应,防止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缓激肽等介质的释放而发挥其抗过敏作用。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者可改用色甘酸二钠治疗,作为前者的替代药物。
手术治疗
病变局限以肌层浸润为主的患者,常有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胃次全切除或肠段切除或胃肠吻合术。
预后情况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无恶变的报告,但需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能否治愈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
能活多久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在正确的治疗下,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出院后2周之内再行检查血常规,定期门诊随访,防止本病反复发作。
饮食建议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饮食应该清淡,避免食用容易过敏食物和药物,多食用有营养好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
手术患者饮食
一般情况下,术后3天内需要禁食,而后可以逐渐食用流食,随着病情的不断好转,大概2~3周后可以根据情况正常饮食。注意吃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避免吃辛辣生冷刺激、油腻的食物,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非手术患者饮食
- 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和药物,如牛奶、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药物。
- 建议多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多喝一些汤来补充维生素和电解质,因为患有胃肠炎的病人大多会出现腹泻、水样便的症状,使体液丢失的很多,所以多吃一些流食可以补充丢失的体液。
- 避免食用大量的糖类食物,以免加重腹胀的症状,预防胃肠炎要注意不吃生冷、硬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护理建议
从多方面综合对患者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如注意日常生活护理,及时监测病情的发展,同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
日常护理
环境保障,给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病室清洁安静,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室内不放置致敏物质。嘱卧床休息,剧烈腹痛时暂禁食,禁止热敷,以防肠出血。
病情监测
患者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了解腹水消退情况,腹泻期间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破损。观察腹痛、便血等情况,注意腹部体征及伴随症状,警惕肠梗阻、肠穿孔等,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特殊注意事项
- 术后恢复要点:术后的引流袋,不应该影响患者翻身的位置,同时需要注意引流管与伤口接触部位的洁净,防止感染。注意引流袋的放置,引流袋位置不可高于切口平面,防止液体倒流。如有其他未知情况,可以咨询医生,出现异常时请及时告知医生。
-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确定继续用药或调整。
- 本病为过敏性疾病,应避免再次接触过敏物质。
预防措施
避免食用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诸如牛奶(特别在儿童)、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能有效预防本病发生。
早期筛查
对易过敏体质儿童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明确有无消化道疾病,听取医生的意见进行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并治疗。
预防措施
- 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避免接触过敏原。
-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如慢跑、打球等。
- 注意餐具的卫生,生食和熟食应该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储存在冰箱时应该分开摆放。
- 不喝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的饮料,戒烟戒酒。
- 5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应注意避免孩子食用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类、豆类。
参考文献
[1]刘丽,欧希龙.嗜酸细胞性胃肠炎[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003):243-246.
[2]蔡召强,王爱英,吕愈敏.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004):74-76.
[3]佟建丽,庞子磊,贾儒渊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研究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00(043):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