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享受乐趣”的篮球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落实“享受乐趣”的篮球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编者按:《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针对“享受乐趣”提出具体改革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增加游戏与比赛等竞争要素,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竞争与表现的乐趣,实现从激发兴趣到形成志趣、享受乐趣的层层深入。通过组织游戏、增加竞赛、丰富内容、鼓励自主等方式,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持久性,帮助学生有效锻炼、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体验成功,使其真正能够乐在其中”。为了落实在体育课堂中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乐趣”,本文以水平三(五年级)《篮球:隐蔽传球》一课为例,围绕“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在体育课堂上‘享受乐趣’,其表现特征有哪些”“‘享受乐趣’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享受乐趣’的实践路径与方法”3个问题展开研讨,以期帮助一线体育教师深入理解“享受乐趣”,丰富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乐趣”的路径和方法。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在改革目标中提出享受乐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总目标中提出享受运动乐趣。可见,享受乐趣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实践中,也只有让学生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持之以恒地参与到运动技能的学练和体育运动活动中去。
如何让学生享受乐趣是体育教育教学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笔者尝试从游戏特征的角度出发,探寻体育课堂享受乐趣的理论基础,并以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学为例,对如何在“学、练、赛”教学中让学生享受乐趣进行探讨,以期引起一线体育教师的思考。
乐趣:游戏的本质特征
乐趣因素在游戏中最为根本,居于最内核的位置[1]。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中将“乐趣”作为游戏的本质特征,拒斥一切分析、一切逻辑解释的,作为一种概念,它不能被归结为任何其他的心理范畴[2]。这充分说明了胡伊青加“以享受游戏本身为核心追求乐趣”的游戏精神。游戏除乐趣的本质特征外,还有形式特征和功能特征。形式特征是指游戏是“自愿的,是事实上的自由”;以自身为目的,不与任何物质利益相联系;过程多变、结果不确定性,与“紧张”相伴;一切游戏皆有其规则,自由接受且具有绝对的约束力[2]。游戏的自愿、非功利性、结果不确定性、遵守规则等特点,也是享受游戏乐趣的最根本保证。游戏的功能特征体现为竞争与表现两方面,竞争指对立的游戏者之间为了某事物而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表现则是对某事物的表现,更准确地说是自我的表达,可理解为马克思所说的本体力量的对象化[1]。竞争和表现是游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游戏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游戏参与者在游戏时表现状态。功能特征和形式特征构成了完整的游戏,两者缺一不可。缺少自愿、非功利性、规则等形式特征的游戏,游戏被破坏,是被异化的游戏,参与者将享受不到游戏的乐趣。同样,缺少竞争和表现,游戏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存在,游戏也将不存在。
“享受乐趣”体育课的教学策略
从游戏的特征及关系可以分析,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享受乐趣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保证教学内容以完整游戏的形式呈现。如果体育课以单一的动作技术出现,如在体育课上只教篮球单一的运球、传球的动作技术,这种动作技术如果不放在篮球游戏或比赛中,则缺少游戏功能特征(竞争和表现),更不具备游戏的形式特征。此时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动作学习,不是在进行游戏,也就享受不到游戏的乐趣。其次,游戏的难度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征。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常常以正式比赛或超出学生能力的要求设计游戏活动,学生不是“自愿”参加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失去“自由”,此时的游戏便缺失了形式特征,学生也不会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因此,想要学生在体育课上享受游戏(运动)乐趣,首先要在课程内容或教学内容上呈现游戏(运动)的形式特征和功能特征,保证游戏的完整性。其次,游戏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运动和认知能力,学生才能被卷入游戏中,享受游戏的乐趣。《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3]。其中的“赛”即游戏或比赛,在“学、练、赛”的教学中如何以游戏形式在各阶段开展教学是学生享受乐趣的关键。
学:卷入游戏,共感共情
学是学生对运动文化认知的开始。不论是单元学习还是课时学习,都要首先考虑学生已有的运动认知基础。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游戏,一方面可以在游戏中观察、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掌握学情;另外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卷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巩固已有的运动文化知识,为接下来的运动学习做准备。此时的游戏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多样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以水平四(七年级)的“篮球变向、变速运球”学习为例,学生在水平三已经学习了高低、快慢运球,但不知道学生掌握的水平如何。此时可以设计游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此时的游戏应减少对身体接触,降低对灵活性、技术和规则的要求,便于学生快速融入游戏。如,设置“繁忙的十字路口”游戏。规则是学生站立在正方形场地四周,以较快的速度运球到对面。体育教师既可以在游戏中观察到学生的运球基础,又可以引出接下来变向运球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运球游戏中需要观察周围环境,避开对面或者左右运球人,但在运球的过程中没有对抗性的身体接触,尽自己的努力完成游戏即可。在游戏中学生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可以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教师在引出学习内容后,接下来是“教”和“学”的过程。由于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共感、共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加工教材,感知学生当前的运动状态,才能采用适当的方法、手段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如,在体前变向运球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变向时重心太高、蹬地不够用力、手脚不协调、距防守人太近等,此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共感共情,找到学生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动作的要点,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体会到顿悟,享受进步的乐趣。学的过程要融入游戏的功能特征,如,让学生演示体前变向在不同比赛环境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动作技术的功能和价值,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运动认知。
练:聚焦要点,持续提升
练是提升学生运动认知的过程。在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游戏,以达到提升运动认知的目的。首先要确定练习的重点,这时的游戏是以改进动作技术为目的。如在练习体前变向运球时,运球要点包含降重心、大幅度、快加速等,在练习时可以聚焦不同的练习要点,通过条件限制设置不同游戏进行练习。如,以降重心为要点的练习,可以设置原地1分钟换手运球摸地游戏,通过摸地的条件限制,达到降低重心的目的。又如,大幅度运球的练习,可以在学生前面设置2个标志点或线,让学生运球时超过标志点。同样是可以通过1分钟运球计时的游戏方式进行,既确保了运球的幅度,又保障了运球的速度,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的运球状况和进步。这种游戏的练习方式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的要点,又能在游戏中体会到进步的快乐。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动作技术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动作技术水平设置一系列的游戏,体现技术的功能价值,以持续提升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这时的游戏条件应该逐步增加对抗。如,体前变向运球过固定障碍物—弱防守—强防守的进阶游戏。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目的,能逐步在对抗的环境中使用动作技术,认知动作技术的功能,为学生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有目的地运用动作技术打下基础。此外,还可以根据比赛场景,进行动作功能练习的游戏。如,快攻中的体前变向运球游戏,体前变向运球突破防守遇到协防的投篮或传球等。此时的游戏无关胜负,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赛:学以致用,享受乐趣
学生经过学习和练习后,能在比赛或游戏中运用动作技术是最终目的。这里的比赛不一定是正规的竞技比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学习内容设置针对性的游戏和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使用学练的动作技术,体验比赛的乐趣。如,在体前变向运球的教学中,可以设置3VS3的游戏比赛,要求防守人只能采取人盯人的防守策略,进攻得分只能选择突破防守上篮的得分方式。如果进攻学生体前变向运球能力较差,可以通过限制防守人的防守方式,以达到游戏攻守平衡。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减游戏人数、改变进攻与防守人数比例、增加或减少游戏时间、限制能力强的学生、调整计分规则、变化场地尺寸等方式改变游戏形式,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动作技术逐步过渡到真正的比赛运用中。如,通过游戏的条件、计分差异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某种特定的动作技术;通过进攻与防守人数比、限制能力强的学生使游戏攻守平衡;通过控制单次游戏时间使学生保持紧张感,增强游戏的刺激感。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习的运动文化知识,逐步提高运动认知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学校体育》
参考文献:
[1]王水泉.赫伊津哈游戏论与体育学的关系及要点:《人:游戏者》专题研讨会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9,40(2):1-8.
[2]J.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