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全览:从秦汉到清朝的发式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全览:从秦汉到清朝的发式演变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6947593.html


高椎髻

高椎髻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于头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就有梳这种高髻的习惯,这种发式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也有体现。

秦汉时期:丱发(guànfà)

丱发是儿童或未婚少女的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头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这种发式在秦汉或更早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

朝云近香髻

朝云近香髻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头发分股拧盘,交叠于头顶,既生动又稳定。

随云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的形式,其髻形如云卷动,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

灵蛇髻

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的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记载,甄后入魏宫后,见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甄后每日梳妆时,发现绿蛇会在她面前盘结一髻形,她觉得很新奇,于是模仿绿蛇的盘形而梳绕之,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

秦朝:双平髻

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汉代:惊鹄髻

惊鹄髻式,在汉末三国(魏)时就有,马缟《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历经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内仍流行这种发式。是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汉魏时期:倭堕髻

古代汉族妇女发髻式样,是汉魏时期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不等同于“堕马髻”,据说是堕马髻的变体,两者是不同的。

南北朝:飞天髻

飞天髻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属于三环高髻,始于中国南北朝。比较常见,高耸的发髻。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

汉代:飞仙髻

飞仙髻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隋朝:凌虚髻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隋唐五代:圆髻、燕尾

唐宋:莲花冠

此图录于《太原晋祠女塑》之莲花冠。其冠似莲花,以金翠妆饰,束戴于顶髻上。唐宋妇女多好用。

初唐时期:双刀髻

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这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

唐代:抛家髻

抛家髻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唐代:百合髻

百合髻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属于平髻类。长发在脑顶分成数股,先前后分梳,发脚掩藏。流行于中国唐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头髻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贞观中.....又百合髻,作白妆黑眉。

唐代:单螺

本为佛顶之髻,是指顶中梳单螺髻而言。这种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廷,后在士庶女子中也流行。当时昆仑奴亦是梳这种髻式,至宋、明时期,仍有这种发式。

垂挂髻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唐代:元宝髻

元宝髻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唐朝:倾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宋代:双螺髻

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

牡丹头

(韩国古装后宫剧最常见的那个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字髻

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魏晋时期:堕马髻

堕马髻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髻式样。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

宋代:朝天髻

明代:凤冠

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此图录自唐寅〈孟蜀宫妓图〉之花冠。

清代:二把头

两把头是中国清代皇后、妃嫔、公主、宫女等在宫内生活的女性,以及贵族妇女、命妇、官员妻妾等入阙时头上常用的装饰物。

清朝:一字头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

清朝:大拉翅(旗头)

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