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重构:2025年投资机会与风险
A股重构:2025年投资机会与风险
2024年可能是A股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A股定位的变化,2025年市场有望迎来结构性机会。本文将从A股定位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交易逻辑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2025年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一、A股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
今年全年A股走势前低后高,上证指数上涨12.26%,深证成份指数上涨9.34%,均为2020年以来最大年度涨幅。前后行情呈现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以上证指数为代表,2月份2600点底部触底反弹,之后持续上涨,到5月份无法突破3200,然后连续4个月下跌,在9月中下旬重新回到年初的低位;在流动性和信心低迷之际,“9·24”政策出台,市场情绪被点燃,指数迅速反弹,当周大涨12%,10月盘中触及3674高点,20日内累计涨幅达36%,同时成交量较之前翻倍,随后两个多月维持在3200-3400之间整盘,但交易量依然不减。
如何理解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关系到对2025年行情的预判。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看:
第一,“9·24”政策是宏观政策的一个大转向,其目的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平稳,但利好于股市。最近三年,中国宏观政策比较谨慎,货币与财政扩张力度不算大,着力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与房地产风险;今年前三季度,政策部门试图储备政策空间。不过,有限和谨慎的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支撑力度有限,二三季度经济持续走弱,投资和消费信心下降,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消费物价和资产价格均下降,市场期待宏观政策扩张。9月份,美联储正式降息,标志着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同时中国央行降息的外部压力减弱。9月24日,央行宣布降准降息,推动商业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新设两项货币工具支持股票融资,同时促进房地产政策松绑。9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提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可以明确的是,“9·24”政策标志着中国宏观政策阶段性地转向宽松,降息的步伐正在加快,财政支出的力度也在加大。这一政策及时出台,尤其是央行历史首次为股票融资新设货币工具,大大超出市场预期,扭转了资本市场流动性下滑的趋势,明显提高了资本与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可以说,央行的短期目标已经实现。
第二,宏观政策转向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将资本市场作为央行投放流动性的第二个重要渠道。传统的流动性投放方式是商业银行,央行将基础货币投放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其转化为资本贷给企业。但是,近些年,房地产、城投企业等主要借款方需求下降,商业银行投放流动性受阻,流动性明显下降。今年,央行推动价格型调控改革,计划在一级市场中购债,将基础货币投放到债市。债市将作为央行投放流动性的第二个重要市场,也是提高货币政策传递效率的重要渠道。另一个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也正在成为流动性投放和激活的重要市场。“9·24”政策为股票市场融资首次设立两项货币工具,增强投资银行的投融资能力,扩大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在两大资本市场中,债市的任务是投放流动性,股市的任务是以激活流动性为主。“9·24”政策标志着,中国正式从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转向投资银行、资本市场。尽管后者的规模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但趋势不可逆转。最重要的是,宏观政策正在推动更多的流动性注入资本市场,这意味着A股的交易量将进入更加充沛的历史阶段。
第二,政策正在集中和动员社会资本为新技术融资,A股为新质生产力融资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如今,中美竞争关系与美国AI浪潮正在加剧主要国家之间的技术竞争烈度。中国将继续集中财政、货币、金融资源,动员社会资本,大规模投资关键技术;同时,IPO政策向关键技术领域倾斜。这意味着A股为新技术融资的任务将持续增加。总结起来,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重投资、大消费、房地产、商业银行和信贷市场时代正在远去,政府试图通过新技术投资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大力发展与新技术融资、流动性投放相匹配的资本市场。因此,A股的定位正在发生改变,其在央行投放与激活基础货币、新技术融资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二、2025年将涌现结构性机会、属于专业投资者的赚钱机会
随着A股定位的发生改变,是否意味着2025年将迎来一轮牛市?牛市期待是A股的长期话题。“9·24”行情快起之后持续横盘,没能达到牛市预期。2025年A股的走势主要看两个方面:
一方面,行情走势要看宏观经济走势。过去,A股走势与宏观周期还是具有相关性的,上证指数与制造业PMI呈正相关。通常,经济数据低点也是上证指数的低点(2600左右);接着刺激政策出台,政策底部后是市场底部,上证指数恢复到3000-3200之间;能够继续往上走取决于政策刺激效果或者出口带动,经济持续复苏,上证指数能够涨至3500-3700之间,接着又进入新一轮的周期。没有哪一轮牛市,尤其是长牛,能够脱离经济基本面。仅靠货币注入的牛市是不稳定的,而且是危险的。很多投资者会认为,2013年以来的日股、美股是依靠央行印钞推动的牛市。央行持续注入流动性定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宏观经济支撑下上市公司的盈利改善是价值基础。期间,美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持续改善。日本上市公司的盈利与市值不锚定日本宏观经济,而是全球宏观经济。因为日本上市公司40%的营收来自海外市场,这一比例在大型上市公司中达到70%。日本上市公司在海外营收持续增长是推动其股价上涨的重要力量。
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怎么走?在中国宏观经济中,消费和投资这两大动力是比较确定的。受家庭财富收入和结构的影响,有效需求不足,消费率一直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相对有限。近些年受政府债务、有效需求不足约束,以及私人部门投资信心的影响,投资率从过去高位持续下降。这两大确定的动力基本上决定着2025年的价格指数、利率水平都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但是,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也有两大不容易确定的事件:一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全面关税计划,何时实施、如何实施、力度多大,这对2025年中国出口、宏观经济以及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影响大。全面关税计划对美国出口依赖度大的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最大的品类是机电、电气和音像设备,达到1244亿美元;其次是核反应堆、锅炉、机械,888亿美元;服装320亿美元,家具305亿美元,玩具293亿美元。对美国出口依赖度(对美出口金额/出口总额)最高的是玩具,高达42%,其次是杂项制品,38%;服装、玩具、塑料、光学照相医疗设备、鞋类、皮革箱包、金属制品均在20-30%之间。预计,全面关税计划对中国机械设备以及家具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冲击大,这可能将削减这些行业以及相关公司的市值。
二是针对全面关税计划,中国政府将实施多大力度的宏观政策予以对冲,及其政策的效果。2024年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给2025年的政策定调:“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稳住楼市股市”。其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近14年来首度重提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21世纪首次。2025年,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宽松力度可谓前所未有,不过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出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容易确定的。
另一方面,结构性机会看宏观经济政策。预计,2025年宏观经济不容易支撑新一轮牛市,但是宏观经济政策为股市提供的流动性,将支撑A股的成交量。这将是专业投资者的机会。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成交量是关键指标。只要普通股民入场,市场交易量增加或维持2024年四季度的水平,专业投资者就可能从中获利。加上财政刺激,尤其是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将推动热点切换、资金入场,将持续涌现结构性机会。专业投资者更能够把握量价变动、板块轮动的机会,而普通股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对普通股民来说,盲目追逐热点与板块是一种风险操作。所以,交易量是2025年A股最核心的指标,而不是价格。专业投资者需要更多地关注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对新产业的支持,深度调研新兴产业及其公司,以提前布局、抓住结构性机会。
三、交易逻辑将向哑铃型回归,ETF、高股息与战略性新兴板块依然有机会
“9·24”行情是典型的受政策刺激的行情,交易情绪冲动,盲目性和投机性强。2025年,随着政策对交易刺激的边际递减,资金流向将更加清晰,交易逻辑逐渐向哑铃型回归。所谓哑铃型,其一是ETF和高股息央国企股,特点是高分红、稳定性,代表性的板块有银行、煤炭;其二是战略性新兴科技股,特点是结构性、高波动,代表性的板块有半导体、低空经济。
ETF是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的趋势。金融危机后,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被动投资市场兴起,其中ETF快速崛起。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ETF基金净额5000多亿美元,数量不到300只;2023年,基金净额超过8万亿美元,数量超过3000只。当前,中国市场个人和机构更多地配置ETF。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22日,中国全市场ETF资产净值已达3.59万亿元,较年初的2.05万亿元增加1.54万亿元;净流入资金高达1.05万亿元,其中权益类ETF净流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超过之前三年净流入总和,其中以宽基指数ETF为主。近两年,以汇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持续增持ETF。2024年上半年,中央汇金投资及中央汇金资产合计持有股票ETF市值为5838.66亿元,相比去年底的1176.95亿元增长了近4倍。
除了ETF,近两年高股息的央国企股也受追捧。数据显示,煤炭板块的股息率最高,大型煤炭上市公司的平均股息率均在6-10%之间;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平均股息率均在5-6%之间。险资在2024年重仓银行股,其中一季度险资银行持仓占比高达48.3%。在前三季度“资产荒”中,险资重仓高股息银行股是非常正常的选择。而且,这将是未来险资入市的常态化配置。随着央行为股市设立的融资工具向市场注入资金,保险、证券机构获得的资金更加倾向于配置高股息的央国企股。另外,由于房地产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倾向于配置高股息、稳健型的资产。这些因素推动了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高股息板块上涨。2024年,工商银行年度涨幅达到52%,建设银行年度涨幅达到43%。当然,随着银行股大涨,每股收益率也将下降,其高股息的吸引力可能会有所降低,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但是交易逻辑不会改变。
哑铃型的另一端是战略性新兴科技股。2024年中国在新制造、新产业方面的投资增速依然很高,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预计,2025年,这一趋势还将延续。在财政与产业政策的刺激下,资本将追逐战略性新兴科技股。但是,受产能过剩的压力,有些新兴产业投资增速将下降。投资者需要规避技术增长缓慢、产能过剩的新兴产业,更多关注那些技术持续迭代的新兴产业,如半导体。原因是,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可以实现“供给创造需求”,同质化竞争的程度更低,对政策扶持的依赖度更小。需要提醒的是,普通投资者不易把握战略性新兴科技股的机会。
最后,2025年外部环境对宏观走势的影响不易预测,这是A股的风险之一。尽管投资者对美国全面关税计划有所预期,但是市场尚未对该不确定性的事件进行提前定价。另外,A股的优势在于政策推动下的结构性机会。但是,投资者对政策的依赖度过高,是A股的风险之一。与A股相比,港股的价格反馈更加充分。
所以,2025年,依然是专业投资者的机会,普通投资者参与的风险和获利的难度要大得多。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