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前首富,露出了真面目
东北前首富,露出了真面目
3月1日,中国证监会官网以头条形式通报"东方集团财务造假案"阶段性调查进展,这在上市公司中也实属罕见。证监会表示,经初步查明,东方集团披露的2020年至2023年财务信息严重不实,涉嫌重大财务造假,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对于东方集团实控人张宏伟(前东北首富)而言,这无疑是一记重击。仅两个交易日内,东方集团股价就遭遇连续跌停,而这或许只是开始。
东方集团的故事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张宏伟从农村来到哈尔滨打拼,1984年,张宏伟创立了哈尔滨东方建筑公司,这成为他积累第一桶金的关键。1988年,在黑龙江省工商局批准下,由6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东方企业集团,成为黑龙江省首家企业集团。1994年1月,东方集团获准公开发行社会公众股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黑龙江第一股"及中国首批公开发行的民营企业之一。
上市后,东方集团扩张步伐更加迅猛,从建筑、房地产到金融、能源,甚至远至中东油田,多元化战略贯穿始终。根据胡润全球富豪榜数据,截至2024年初,张宏伟个人财富估值仍达300亿元。
然而根据财报信息,2015年开始,东方集团净利润进入下行通道;2019年起,营收也开始下滑;2021年至2023年,公司连续三年巨额亏损,分别为17.19亿、9.96亿和15.57亿元。而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预计亏损8亿至12亿元。
2024年6月20日,证监会对东方集团立案调查,至今已有8个月之久。与此同时,东方集团还陷入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据公告披露,截至2024年6月17日,东方集团及子公司在东方财务公司的存款余额16.4亿元已经出现大额提取受限情形。
流动性危机之下,张宏伟曾承诺在3-6个月内解决问题,但截至2025年3月1日,这一承诺仍未兑现,集团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东方集团新增诉讼金额高达69.17亿元,涉及多家银行及合作伙伴。
不难发现,东方集团发展路径深受资本运作逻辑的影响。业内流传张宏伟曾说过:"资产经营等于是在做加法,资本经营却在做乘法。如果加法和乘法一同做,企业自然会像滚雪球般做大做强。"这确实在早期为张宏伟带来了成功。1995年,他以1.4亿元入股锦州港,成为第一大股东,锦州港随后于1999年成功上市;同年,他投资民生银行,一度成为第二大股东;1998年,入驻港股联合能源,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从财富增长角度看,这些投资确实实现了"乘法效应"。
然而,资本运作的背后,需要实业经营的稳固支撑。东方集团主营业务包括大米、油脂、豆制品加工及农产品供应链,但近年来市场表现不佳。同时,其房地产业务也因行业下行周期而陷入困境。2013年,张宏伟进军北京房地产市场,收购了国开东方城镇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东方安颐")。2015年,东方集团通过增发股份募集87.03亿元资金,其中约60.45亿元用于青龙湖地块开发和国开东方股权收购。
东方安颐曾以"中国城镇运营商第一品牌"为目标,在北京房山区、丰台区青龙湖区域投入巨资进行土地开发。但事与愿违,据企业公告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东方集团在一级土地开发业务中投资约65.06亿元,但结转收入仅31.91亿元;在二级土地开发业务上投资约82.54亿元,结转收入仅约44.28亿元。也就是说,房地产项目不仅没有为集团带来预期收益,反而成为沉重负担。
Wind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期间,东方集团的投资净收益合计约151亿元,年均15亿元。然而,2021年起,投资收益骤降至8亿元以下,2023年仅为4.28亿元。投资收益的大幅减少,让集团难以弥补实业经营的亏损。与此同时,东方集团的杠杆率不断攀升。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总负债高达192.3亿元。
为应对资金压力,东方集团已将99%以上的本公司股权、97%以上的民生银行股权和58%以上的锦州港股权进行了质押。2024年12月,集团又宣布张宏伟将质押其持有的联合能源18.57亿股以解决相关债务问题。据公告披露,截至2024年6月底,东方集团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约74亿元,加上在招商银行、龙江银行等多家银行到期未偿还本金合计已超17亿元,总债务负担接近百亿元。
随着财务造假被曝光,东方集团面临股东股权被法拍、司法冻结的困境。截至2月6日,张宏伟等一致行动人持有的东方集团股份中,有高达80.71%被司法冻结或标记。东方有限、东方润澜持有的东方集团股权被冻结和标记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61.48%。一旦这些股份被处置,张宏伟将失去对东方集团的控制权。
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东方集团已推进预重整程序,但因涉嫌重大财务造假而面临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公司可能"不具备作为上市公司的重整价值",存在不符合重整条件的风险。这意味着,即使最终被认定退市,东方集团也可能失去"重整重生"的机会。
多元化与资本运作曾是张宏伟的制胜法宝,但当实业根基不稳,杠杆过高时,这种商业模式的风险也随之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