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潮”下真实青年生活现状
“失业潮”下真实青年生活现状
"失业潮"下真实青年生活现状
年轻人们越来越"难"了。
这种难,是这个时代愈发显得花团锦簇,走进喜宴里,却发现流水席上都是填不饱肚子假模假样的模板选择。
年轻人们不再"精神饥饿"了,而是陷入另外一种尴尬境地,噎得慌。
看起来选择越来越多了,考公考编、进大厂、创业、成为新型数字游民……
整个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游乐市集,招募着年轻人们加入成为"主宰人生"的摊主。
事实上,绝大多数热烈的吆喝声都是虚晃一枪,我们手提技能肩扛理想地扎进去,发现要么卷得无望,要么遍地荒凉。
回过头来看到的真实现状是:越来越多青年"被动的离开"职场了。
有人开玩笑道,星巴克里,挤满了失业的中年人。
而在我辗转几个城市做自己新书分享会的路上,我惊讶发现,不止中年人,大部分咖啡馆的工作日,都挤满了人。
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都在聊"不上班以后干啥",头戴耳机扎脏辫的摇滚青年前一秒还在沉浸书看书,下一秒接起boss直聘电话压低嗓子无比恭敬。
不同职业的人抱着电脑,点杯美式,一半在移动办公,另一半可能在投简历。从70后到00后都很难。
我已经不太相信数据了,我更相信真实的见闻。
截至日前,我这个18线博主的社交媒体私信里,都有不少留言,是来自各年龄段的人,发来的失业日记。
所以最近这段时间,我对话了几个"被迫不上班"的朋友,把他们的故事分享给你——
本质上,我们与万事万物都有着内在关联,都是对镜映照,都是通往世界的一种通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过去和未来,亦是可能降临在我们生命中的存在。
大厂被裁后8个月,重新找到"活着的意义"
"刚被裁的时候,特别爽,我拿了一大笔赔偿。"
小柴说这句话的时候,露出自嘲的笑。
没多久,他就意识到不对劲了,之前隔三差五来挖他的猎头渐渐没那么活跃了。
给他推荐的岗位,级别越来越低,要求越来越高,到后面,小柴也不再打开猎头的信息。
自己摩拳擦掌活跃在各种招聘软件和内推里,得到的反馈仍不如意。
"就,真的蛮挫败的。"
那种挫败感不是简单找不到工作或被迫降薪的憋闷,而是好像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在被剔骨般,一点点否定掉。
我真的适合互联网吗?我离开了大厂还能做什么?
除了技术我还有什么?是否我在当初选择职业赛道时就选错了,如果人生有机会回到20岁,我还会选择来到这个城市吗?
我的父母一直以我为傲,他们完全不知道我现在连个工作,都找不到了……
这些声音一直回荡在心谷,每敲一次,对生活的兴致就削薄一些。
在持续性受挫后,小柴先是喊朋友们喝酒吐槽,人没醉,身体的"脂肪肝"倒发出了警告。
"我是90后哎,居然都有脂肪肝。"
"可90年今年也33岁了呢。
小柴哈哈大笑。
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去了新一代年轻人职场的朝圣地,大理。
骑车环洱海 被 对岸雪山的暮光所抚慰,在才村的咖啡馆里和不认识的年轻人大聊特聊、
夜晚的人民路上,流浪诗人、歌手和不知名创业者们,大家席地而坐,哪怕不说话,也是舒服的,用敏感而柔软的触角伸向加了一勺糖的月亮。
我好奇道:"所以是大理的松弛,治愈了你吗?"
"在我亲身感受过自由职业们的生活状态后,我回头看,才明白我内心的不安感来自什么,因为此刻的我还没做好成为一名数字游民的准备。"
"但我却被迫的离开职场了,就像一个小孩没有离开过妈妈,第一次去到陌生的幼儿园一样。我应该做的不是哭着闹着找妈妈,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这个新世界,就像我们迟早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我们也迟早会告别某个平台,所有的过程和经历,都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不可替代、不会心慌的自己。"
被某大厂裁员的第8个月,小柴终于重新找到活着的意义。
不是非要找一份好工作,也不是非得立刻逼迫自己成为某种群体,而是以开放的、多元的的心态,去迎接接下来的生命探索。
"我也在重新思考自己的职场,不一定非要去大厂啊,也可以找个相对喜欢的工作,慢慢用副业沉淀自己。这样万一下次再'被裁'我都有经验啦。"
小柴笑着说。
原想gap一段时间,结果完全不想回职场了
在人生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我们看待事物的时间尺度不同。
此刻的你,是在用3个月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还是在用10年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事业,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
我自己这几年最大的一个变化是:
学会跳出社会标准时钟,看待"晚立"的自己。
我愿意用长期主义的心态,去迎接生命中任何一种风雨和恩遇。
我是在上海偶遇金丝猴的。
彼时的她坐在我斜对面,在愚园路上一家不知名的桂林米粉店铺里,我们点了同一份微辣螺蛳粉——
两个人都沁得满头大汗,我是辣的,她是热的,她给我递过一沓纸巾,我们顺嘴多聊几句。
得知她是去年刚毕业没多久,在北京工作了半年,影视公司做宣发,赶上行业不景气公司人员缩减,她被自然"优化"了。
辞职后的她想着反正还年轻,不如趁这个空档gap一下,工作不到一年没什么存款,她就加入了很多社交媒体上的义工社群,一路做义工一路去旅行,这一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咖啡馆当过服务员(咖啡师是需要技术的),在民宿里记账、打扫、做跑堂的,也去大西北参加过"捡垃圾"的环保公益项目,有时候也学着摆摊,去各个城市时代购一些当地特产。做的很杂。远没想象中那么轻松。
"好多人劝我做自媒体,我也在计划,但说实话,绝大多数在路上的时间好像忙着谋生,也没时间认真梳理自己。"
父母当然是不同意的,每次打电话都说"不上班像怎么回事嘛",但每次挂电话之前又说"要是经济困难了,吱一声噢。"
"嘿嘿,我才不拿她们的钱呢,拿了就意味着要听他们的话。我自己能养活自己。"她狡黠笑笑,鼻尖上还有汗珠。
我看着眼前这个女孩,突然意识到她身上的特别。
她并不贪心,且头脑清醒。
在她的世界里,没有月入过万也能好好生活,她对生活低欲望,但对生活的感受却是实心的满足;
她既没躺平也不过度焦虑,只是用她喜欢的方式去探索,尽管世人都不看好,但她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后面我才知道,她是中传毕业的。
在她的同学们一个个活成朋友圈里的精英人士时,她在迎着风奔跑,在夕阳下晒太阳,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店角落里收集着那些流动的人生故事。
我在她身上鲜少感觉到了属于人类本能的游牧感。
是自由的,灵动的,不甚焦灼的。
在虚拟与非虚拟、陌生新青年与古老侠客精神之间飞速切换着。
她说她走得越远越不想上班,我像个俗气的大人一样问出冒着傻气的问题:"那你想做什么呢?"
女孩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为什么非得做点什么呢。"
就仅仅是活着,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选择背对着常人不能理解的激情与炙热,在凡俗之外,在尘世之间,带着一往无前而又自在独行的想象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小世界,有什么不可以呢。
女孩的故事在大的社会环境下显得离经叛道,但我却觉得,她很了不起。
她的内心有一种独立面对世界的傲岸气概。
并非人人都有。
告别之前,她问我的职业,我说写故事的。
她雀跃不已说那你一定要把我的故事写下来呀,主人公的名字,就叫"金丝猴",上蹿下跳的一只小猴子。
别去担心35之后干嘛,先把25岁的当下过好
在告别金丝猴之后的这两周里,我的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这个女孩的影子,她出现得那么神奇,又悄无声息退潮而去。我们甚至没来得及加个联系方式。
也是她的故事,让我突然意识到:
焦虑,就是用想象力来伤害自己。
如果我们无力改变客观环境,或许能从"内"出发,先阻断那条多余的情绪尾巴。
在整个大的社会体系和行业发展中,我们很难按照个体经验图推演接下来的剧情,如果你一直把自己当作"被动的观众"就会一直吸收那些消耗你能量的信息。
试试拿起手边的遥控器,按下暂停,休息休息,或干脆走出这间屋子,去到更广阔的自然里,轻轻感受呼吸。
最后想分享一个蛮打动我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快40岁的姐姐,她在疫情这几年陆续经历了家庭变故、公司倒闭,身上还背负着一线城市的高额房贷,是很多失业中年人的缩影。
我在和她吃饭的时候,聊到"失业潮"的问题。
我以为她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会吐槽市场的凛冽和残酷,或者给青年人更多"过来人的建议",但她都没有,她只是平淡的笑笑。
"别去担心35岁后的自己在干嘛,在哪里,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是否有一个稳定好工作……而是好好过好25岁的当下。"
所有抗风险能力的前提都是提升当下。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你压根想象不到未来世界的样子。
生如流水。
环境在边,你也在变,你想要的东西也在发生变化。
没有什么是可控的,除了你自己。
只要你做好手边事,每一步都走得足够踏实,好好吃饭,好好工作,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会渐渐生长成一个不惧怕变动与重塑的人。
面对失业、失恋,只要你不失去自我,都没什么大不了。
生活没有拨乱反正这么一说。
滚滚往前,无论怎么走都要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才是接下来青年人要面对的漫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