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多方分羹抽佣高过三成
网约车多方分羹抽佣高过三成
网约车行业存在一个普遍现象:乘客支付的车费与司机实际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现象背后,是网约车订单在不同平台之间的多次转手,导致抽成比例远超行业规定的30%隐形红线。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和专家分析,揭示了这一行业乱象的成因和影响。
乘客实际支付71.55元,为“悦行出行”订单;司机端显示是“迪波出行”的订单,收入43.04元;司机端显示乘客支付58.03元,“及时用车”平台承接订单
广州网约车司机张师傅最近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乘客实际支付的金额和司机端显示的金额存在较大差距。他接到一笔订单,乘客实际支付71.55元,但司机端显示乘客支付58.03元,平台抽成比例高达39.84%。这一现象并非孤例,不少司机都在社交媒体发帖反映类似情况。
投诉:司机端乘客端“阴阳账单”
张师傅分析,这笔订单从“百度地图”发出,经“悦行出行”“迪波出行”后才到达了“及时用车”的他手里。这种“订单转卖”的现象不是孤例。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他分析后发现,一笔订单被多次转手,中间消失的26.65元正是各平台在转手过程中的收入。
现状:订单转卖或是业内潜规则
“订单转卖”现象是随着聚合平台的发展而出现的。聚合模式在2018年前后兴起,聚合平台通常背靠大型互联网公司,如地图软件、订餐软件、票务平台和搜索引擎等,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流量基础快速完成乘客与司机之间的匹配。
对于差价问题,“百度地图”客服回应称,出现司机端和乘客端金额不一致的原因是涉及第三方服务平台,“确实会有三方抽成的问题存在,因为(百度地图和第三方)是合作关系,这边都是要有抽成的。”当记者询问这种现象是否普遍时,客服表示不太清楚。
难点:30%抽成红线仅是倡议
为了规范平台的抽成行为,2022年,交通运输部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要求主要平台公司按照要求做好公开计价规则、合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当时,各大公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多在18%至30%之间。此后,30%成为业内抽佣的隐形红线。
然而,由于“阳光行动”仅为倡议而非法规条例,即便订单转卖导致抽成超过30%的红线,管理部门也难以对此进行处罚。这可能导致司机在面对高额抽成问题时的维权难题。
律师:高抽成背后或存市场垄断
订单转卖行为,不仅增加了交易的不透明度,还可能侵害司机和乘客的利益。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公益律师廖建勋认为,此举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在一个平台上约车,结果派的是另一个平台的车,这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这种做法还可能损害行业内“实际承运人”的工作动力,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顾大松谈到,某些平台虽然并未直接提供网约车服务,却因为其能够获取订单而获得利润,利润甚至比实际承运人还高。“这种收入的属性是什么?是信息费吗?如果平台之间,信息费收入比实际承运人的收入还高,谁还愿意做实际承运人?”他质疑道。
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高额抽成、投诉渠道不畅等情况有望得到改善。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2024年5件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包括了“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出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等。其中明确要求,4月底前,各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在本地运营服务的网约车平台公司部署巩固降低过高抽成等落实工作,督促在本地运营服务的网约车平台公司主动向社会公告抽成比例上限。6月底前,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督促各网约车平台公司落实好公告抽成比例上限要求,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