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作为德育平台如何构建大学良好的道德生态?
学生社团作为德育平台如何构建大学良好的道德生态?
大学里的学生社团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和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平台。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团生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大学里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就是陶行知定义的“自治组织”。自治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
如果说一个学校的师资设备、校园环境和设施算是学校的“硬件”,那么学生社团就是一所大学的“软件”。“硬件”和“软件”都强的大学才是教育实践卓有成效的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的比较糟糕,可以说,这个学校的软实力比较差、学校文化氛围不太好,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缺乏良好的德育实践和德育意识。
学校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受老师的控制和管理较少,自主性非常强,如果学生社团普遍发展不良,那么说明学校的学生大多缺乏主观能动性,道德素养不够,他们没能养成为组织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不起管理社团的重任。学校社团的工作不像某些社会团体的工作,有薪资、有酬劳,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它更多的是给予人精神上的鼓舞和心灵的慰藉,而不是物质的享受,因此很多贪图物质享受的学生在社团工作方面缺少积极性和动力。
更危险的情况是,有些社团成为了享受权利、拉帮结派的垃圾组织,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这说明在我们的学生社团内部,有一些人道德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一个良好的大学社团社交模式应当是:每个社团成员都积极参与社团的建设,推动社团的发展。具体来说,社长和社团干事积极筹备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的开展方面多征求社员的意见,而不是独断专行,力求每一次社团活动都成为社员满足、干事满意的活动;而所有社团成员,亦或是社员中的积极分子(即前进中的社员),多向社团干事提出社团建设发展方面的“金点子”,配合社团干事开展社团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社团干事要和社员们联合起来,努力争取学校的援助和支持,让社团活动有更好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这样一来,每一个社团成员都能行动起来,都把自己当成社团的主人翁,而不是社团干事处在被社长支配的地位,普通社员处在被干事支配的地位,每一个人建设社团,社团也促进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社团就变成了有生气的社团、有生活力的社团,就成了民主平等、充满幸福感的社团。
行动方面,比如社团干事可以和社员们共同决定活动开展的流程、活动中要遵守的规则,甚至共同商讨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修订与更新社团的核心制度……当一个社团活动的制度由社员们共同决定时,社员们会更珍惜这些制度,也更愿意遵守这些制度,他们会自主、自觉乃至自动地遵守社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顺应社团发展之规律,推动社团的发展变革。照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的社团就能成为一个自然社团、自动社团,秩序井然,充满正能量,充满幸福感。
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德育工作关键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首先,学校应当建立便捷高效的学生社团-学校社团管理部门沟通交流机制,通俗点讲,就是有事多商量。一方面,当学校及时地给予学生社团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学生社团才能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当学生社团高效运转,并且呈百花齐放之势,那么社团育人与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了,人际和谐有保障了,学校在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就能够减轻负担、降低成本,学生社团才会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也会因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而美名远扬,得到社会更多的赞誉。
其次,学校应避免插手干预社团内部事务,除非是性质非常特殊或者非常恶劣的事情,学生社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是学生普遍的诉求,学校在社团发展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指责、不批评,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关爱和支持,相信学生社团能够解决一时的问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这样学校管理部门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发自内心的拥护,学生在部门作出一些决策的时候也会多一些理解和宽容,理解部门工作人员面临的纠结和困境、管理工作的不易。只有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社团彼此以诚相待,才能用真心换真心。
学校在一些根本的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细微之处不作强制的要求和复杂的管理,让社团干事少一点负担,多一些能动性,把管理社团的时间花在更值得的地方。
通过对学生社团高效的管理,学校能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他们对德行产生自觉的追求,而非被动地接受德育的任务,只有这样,学生的道德理念才能真正转变为切实的行动。只有学生社团蓬勃发展,一所大学才真正拥有了良好的道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