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中国的工资、就业与收入分配
读笔:中国的工资、就业与收入分配
中国的工资、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并引用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深入分析。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张军和刘晓峰在《中国经济体制》上发表的论文《中国工资-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演变模式:来自制造业企业层面数据的证据》中,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工人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减弱。具体来说,资本密集度较高的大型企业中,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更强,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更大。而国有资本、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比例较高的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也更强,但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差距更小。在私人、集体或公司资本比例较高的企业中,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图1: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工资增长情况
图2:作者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
罗长远和张军在《管理世界》上发表的论文《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中,研究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里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研究发现,与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明显缓慢,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也明显下滑。通过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FDI对劳动收入比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弱化了劳动力地位。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和民营化程度也对劳动收入比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可能与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有关。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
罗长远和张军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产业间效应在1996年后转为负值,产业内效应虽有起伏,但总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与工业化(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一定高度后现代化(第三产业比重)推进速度较慢有关。进一步的分省计算显示,大多数省份与全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差异呈缩小趋势,这与产业结构因素有关。沿海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压缩了它们与全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而中西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这种资本重化的工业化模式反而侵蚀了它们在劳动收入占比上的优势地位。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张军、张席斌和张丽娜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中,研究了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在20世纪后呈现倒U形变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又呈现上升趋势。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作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考虑了部门TFP、投资、劳动力供给、需求、贸易成本以及偏向型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经济结构转型外,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主要影响因素已经转变为部门内的效应,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部门间的差异。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工资、就业与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的研究也将持续深入,为政策制定提供更有力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