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最近这么火的NPD到底是啥意思?遇见了真的要“快逃”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最近这么火的NPD到底是啥意思?遇见了真的要“快逃”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465004

近期,综艺节目《再见爱人》中杨子的某些言行引发热议,被网友质疑为NPD(自恋型人格障碍)。那么,NPD到底是什么?真的像社交媒体上所说的那样可怕吗?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柳娜介绍,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在医学上可诊断的人格障碍。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协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解释,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9项症状:

  1.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
  2. 认为自己是“特殊”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3. 要求过度赞美
  4.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
  5. 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
  6. 缺乏共情
  7. 过分关注自己
  8. 妄想自己拥有特殊能力或天赋
  9. 倾向于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嫉妒自己

要被诊断为NPD,需要满足上述5项或更多症状,且这些症状必须在成年早期就开始出现,并对个人的功能造成损害或主观痛苦。此外,这些症状必须普遍存在于患者的心理行为模式中,而不仅仅是偶尔出现。

柳娜表示,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NPD患者非常少。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调查数据,NPD的社区发病率为0-6.2%,男性终身患病率为7.7%,女性为4.8%。由于NPD患者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加上他们不容易被识别且对社会没有危害性,因此单纯因为NPD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在国内极为罕见。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NPD”的讨论热度很高,但很多人往往只关注“自恋”两个字,而忽略了“障碍”的标准。实际上,正常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自恋表现,但只有当这种自恋严重影响了职业、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时,才可能达到“障碍”的诊断标准。

从成因来看,NPD的形成与生物学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这不仅包括大的社会环境,也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有关。例如,在一个高自恋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会习得自恋的行为模式。

在某笔记类社交媒体上,“NPD幸存者”话题已有近2000万浏览量,许多人分享了如何从NPD伴侣或家人的关系中“逃离”的故事。柳娜指出,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很多自恋、自大、贬损他人的情况,这与人们普遍缺乏内省力、过度注重外在形象和财富等因素有关。许多自恋的人往往内心非常自卑,有羞耻感和嫉妒心理,他们通过贬低他人来减少自己的自卑感。

近年来,大众热衷于使用心理学标签来描述自己和他人,如PUA、NPD、MBTI等。柳娜认为,这反映了人们想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虽然这种现象可能有些过度标签化,但也说明人们对精神心理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本身并不是坏事。

对于预防和应对NPD,柳娜建议在亲子教育中不能只采用正面评价和鼓励孩子的办法,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和自省能力,让他们学会面对失败和承担风险,而不是在过度表扬和宠溺中成长。

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NPD倾向,也不必急于贴上NPD的标签。应该尝试理解对方自恋背后的心理机制和需求,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与对方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日报·交汇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