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是啥意思?清明为何要插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是啥意思?清明为何要插柳?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UNBEH10512W93K.html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其中,"插柳"这一习俗在古代曾广泛流行,不仅体现在祭祖扫墓中,还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文将为您揭示清明节插柳习俗的由来、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在古代的时候,清明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游玩等,还有荡秋千、蚕花会、拔河、蹴鞠、吃鸡蛋等等。其中,有一个习俗在当时特别流行,也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但如今却基本已经失传,很多人甚至从未听说过,那就是"插柳"。

清明节失传的习俗:插柳

在过去,清明节插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南北方都有这个习俗。民间还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所谓清明节插柳,指的就是在清明节期间,去扫墓祭祖的时候,就要提前折一些柳条,然后插在祖先的坟头。不仅如此,当时还要在房子的门窗、马车上插上柳条。就连去上坟、踏青的人头上也要带上柳条。

当时在民间对清明节插柳还很重视,民间流传着"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或者是"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都是说清明节期间不插柳,不戴柳对大家不好。

甚至在古代的一些诗词中也有体现,比如"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曾经盛行的民俗习惯逐渐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中,其中最令人遗憾的莫过于插柳了。这个如今习俗基本已经失传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清明节上坟插柳的传统了。

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

对于这个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的传统,在民间的说法也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民间传说,当年柳永怀才不遇,因此生活十分的放荡不羁,常年混迹于花街柳巷之中,并且还俘获了无数歌姬的芳心,都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就连他去世以后,也因为过于贫穷,而他的墓葬费用是众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的清明节,很多当地的歌女们都去柳永的坟前扫墓,并且因为他的名字叫"柳永",然后就会在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这个习俗就流传开来了,就有了清明节插柳的传统了。

不过在有些地方,则说是和明朝末年的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有关,传说他告诫老百姓门前插柳的就不是贪官污吏,是绝不会相害的。而且当时正好是清明节,所以就有了清明节插柳的传统。但实际上根据史料的记载,清明节插柳的传统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

清明节插柳、戴柳,更多是为了辟邪

在古代的时候,柳树是有着特别的寓意的,因为柳和"留"是谐音,因此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用柳条来表示挽留的意思,也有折留赠人的习俗,以此来表示挽留。

再加上柳树的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种活。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此柳条顽强的生命力,也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当然了,在清明节期间插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有辟邪的作用。在古代像清明节、端午节插艾草,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辟邪、求平安。

而清明节在我国民间是一个"鬼节",民间传说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都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防止被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就成为了习俗。这个在北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里就有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原因在于,古代人认为柳树是一种能辟邪的树木,这主要是受到道教、佛教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知名度极高的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的就是柳条哦。因此民间认为柳树是能辟邪、驱鬼,而且还给它取名为"鬼怖木"。另外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不仅是鬼节,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最容易发生瘟病的时候,气温忽冷忽热的,容易导致很多人生病。古人为了祈求平安,在当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恰好此时柳条发芽,于是就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而且在过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插的柳条还能预测后面天气的好坏: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意思是说插的柳条很快就干了,表示后面马上就要是晴天了,且雨水少。相反插的柳条多日还是青色的,就表示后面的天气阴雨天较多。

不过在后来,戴柳的习俗就逐渐消失了,之后就连插柳的习俗也很少被人提起了。可能这也和古人意识到,在清明节期间插柳、戴柳并不能有效的防瘟疫有关吧。再加上习俗的不断演变,就逐渐失传了。

不过在今天,虽然插柳的习俗没有了,可是在坟头插鲜花的习俗却越来越普遍了,这其实也是插柳的一种变化而已,你们说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