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坚信“圣人为人人可到”?
王阳明为何坚信“圣人为人人可到”?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圣人”这一理想人格的独特理解。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普遍相信,上古中国,在孔子之前,一共有七位圣人,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在孟子看来,孔子不但是尧、舜以来的继承者,更是“集大成”者,而且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者。在战国时期的孟子看来,孔子不仅是商周以来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与时俱进的最高道德楷模。
明 佚名《孔子圣迹图·汉高祀鲁》
可见,孔子的“圣人化”,在孟子时代已初步形成。尽管在孔子生前,就有弟子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但孔子则予以否认(《论语·子罕》),孔子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
那么,十二岁的阳明“欲做圣贤”的那位圣人,是否就是先秦时代的尧、舜、孔子等诸位圣人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其实,在阳明心目中,所谓“圣人”主要指儒家的理想人格。这与北宋初年以来儒学复兴运动中提倡的“圣可学”(周敦颐语)、“圣人可学而至”(程颐语)的思想精神是一致的。
元 刘敏叔《三夫子相》(局部)
可以说,立志成圣乃是宋明新儒家的一句思想口号。在某种意义上,正如钱穆先生所言,宋明理学乃是一种希圣之学。自十一世纪以来,希圣之学,不知激励了多少年轻学子,阳明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但随着十五六岁时格竹失败,从其“自委圣贤有分”到“益委圣贤有分”的感慨,可以看出,阳明认为圣贤自有定分,非一般人可学而至,对自己成圣的可能性产生了极大的疑惑。此后经过二十余年的思想历练,当他在三十七岁被贬官至贵州修文县龙场驿时,在那里经历了“动心忍性”“百死千难”的人生磨炼,最终在思想上悟出了一个道理,即“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至此,阳明坚定了学做圣贤的自信、自觉。
(摘自吴震著《传习录百句》,题目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圣人是人人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