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的4个建议:从通览到对比类读
读《资治通鉴》的4个建议:从通览到对比类读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耗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这部巨著被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但其庞大的体量和独特的编纂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少挑战。本文将为您介绍阅读《资治通鉴》的四个实用建议。
司马光手稿亮相北京
宋神宗评价《资治通鉴》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南宋史学家王应麟称其为“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王鸣盛则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学者梁启超更是将其誉为“天地一大文”。
《资治通鉴》手稿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资治通鉴》凝结了司马光毕生的心血,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即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画像
如果你想读《通鉴》,需知有三难
- 体量庞大:《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通史的写法,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把16朝长达1362年的历史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还原。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被时间线切割得十分零碎,不利于读者将历史事件连贯起来。
南宋的杨万里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扰,他说“如山之峨,如海之茫”。
缺乏网感:与《史记》的语言生动相比,《资治通鉴》的语言更显平实,正如朱熹所说:“如桑麻谷粟”。这种时间沉淀下的平淡,需要用时间的水,慢慢渗透,方能蕴出香气。
关注对象:《通鉴》主要关注国家盛衰、民生休戚,目的在于让帝王从历史中学习国家治理的门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刺客、掣肘”等情节有着较大落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怎么读《通鉴》?我的四个建议
- 通览画骨:读历史需要知其前因后果,对于第一次接触《资治通鉴》的人来说,最好是通读、泛读,用更宏观的视角,构建自我的历史框架。泛读不是一目十行,而是要怀着大历史观、大政治观和大哲学观来看《通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切块细读:在通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角度,将《通鉴》划分为几个大板块,如用兵、治世、人物、官制等,再针对最感兴趣的板块深入研究。例如,“用兵”板块就有著名的韩信&刘邦“汉中对”、 邓禹&刘秀“榻下对”、 鲁肃&孙权“江东对”、 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等等。
隆中对
自我解读:这一阶段需要阅历、思考、比较和联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提升,才能让《通鉴》常读常新。因此,这一阶段读《通鉴》,应当是最有意思、最有收获的。
对比类读:人们常常把《资治通鉴》与《史记》《汉书》做对比阅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听取多家言,对事件还原更加全面、对历史掌握更丰富。
《资治通鉴·秦纪》只能够描写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诏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史记·陈涉世家》中描写同样片段: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胜吴广起义
相比之下,《史记》的故事性更强,而《资治通鉴》则更像法律文书,只陈述事件。这也是司马光的用心之处:他的目的是要帝王知疾苦、懂谋略,因此放大了起兵的原因,而弱化了过程中的术。保留了对陈胜吴广大志向对描写,略去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描述。如果不是下功夫进行对比,是很难体会司马光的这层用意的。
以史鉴今,读史明人。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这部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