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衙门里的捕快究竟一个怎样的职业
古代衙门里的捕快究竟一个怎样的职业
捕快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饱受争议的职业。他们有时既是统治者的鹰犬,有时又是百姓的救星。他们既有着光明的一面,也有着阴暗罪恶的一面。那么这个捕快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职业呢?
捕快这个称呼起源于哪朝哪代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至少在大禹治水的时期,就有了类似职能的人。他们负责缉拿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对证等任务。由部落首领或者奴隶主指派或雇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捕快这个职业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规范。秦汉时期,捕快由县令或者郡守任命,负责辖区内的治安维护。
捕快不仅要抓捕犯人,还要参与审讯、刑罚监管等工作。有的时候还要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比如追缴逃税、征收赋税、传达军令等等。
唐朝以后,捕快由地方衙门自行招募,由一些专业或者半专业的人担任。他们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和惩罚制度。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破案或者抓到犯人,就要受到责打或者降级。
捕快分为领班和小卒两种级别,领班的称为捕头或班头,小卒称为牌头或牌子。您可能觉得这捕快类似于现在的警察了,他们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大家安全,是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
但其实在古代完全不是,按照明清时期的律法规定,捕快属于贱业,并且严格规定他们的后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免有辱斯文。即便他们脱离了捕快行业,其子孙也不准应考。
而且捕快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尊严和权利,他们不能从正门进入衙门,只能从侧门或者后门进入。而且他们也不能随意和百姓交往,只能与同行或者一些江湖人士来往。
捕快的收入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养家糊口,所以这捕快就不得不寻找一些其他的收入来源,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灰色收入大增。
捕快为了贴补生活,会有灰色收入。而这些灰色收入的来源,那就是贪赃枉法,吃拿卡要,诬陷陷好人,甚至是养寇为患,放纵土匪。
捕快会利用自己的职务和权力,向犯人或者被告索取贿赂,或者故意刁难无辜百姓,以求得一些好处,有些捕快还利用寄公文的机会,勒索朝廷命官。
以上的种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和安全,也破坏了朝廷的法纪和威信。捕快作为统治阶级的鹰犬,常常成为鞭挞的对象。在历代的诗文当中有所反映。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个“吏”指的就是捕快。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捕快都是如此,也有一些勇敢、执法公正、惩恶扬善的捕快。他们以身作则,为民除害,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赞誉,他们也为历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所以说,是非善恶与职业并没有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人的品性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