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穿中国式育儿焦虑—《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炸穿中国式育儿焦虑—《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是一本来自瑞士心理学家夫妇葛安妮、葛碧建的育儿指导书籍,通过32个真实案例,帮助家长理解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该书在豆瓣获得8.9高分,被誉为欧美教育圈的"封神"操作手册。
当父母把焦虑投射成教育,孩子便成了情绪的容器。
3岁娃躺地哭嚎要玩具,父亲怒吼“再闹就不要你了”,孩子瞬间呆住,想哭不敢哭。——性格种子“情绪压抑”+1。
6岁女孩坐在钢琴前憋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打着嗝对妈妈说“妈妈,我再来一遍”。妈妈朋友圈配文“宝贝主动要求加练”——性格种子“讨好型人格”+1。
11岁男孩撕碎奥数卷,冲着爸爸嘶吼“我不做了,你打死我吧!”——性格炸弹100%蓄力完成。
这些是不是很常见?可能就是我,是她/他,是你。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做父母,也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当好宝宝。
都是初次遇见彼此,无需苛求对方。
瑞士心理学家夫妇葛安妮、葛碧建通过追踪500组家庭发现,0-12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书中指出,孩子的性格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塑造而成。
0 - 3 岁:打造 “安全岛”
婴儿期孩子哭声意义重大,低龄孩子饿了、尿了、热了、冷了都会通过哭表达。
开始学走路、学说话的孩子,遇到困难又说不清楚,通常也会用哭表达自己的需求。
脑科学表明,宝宝持续哭闹超 5 分钟,会引发皮质醇风暴。而长期高皮质醇水平会导致海马体萎缩,增加焦虑抑郁风险,影响记忆等。
所以,前段时间流行的 “三个月睡整觉训练法”“哭声免疫法”,都是违背自然规律,大错特错的。
孩子都求助了,你不仅不帮他/她,还任由他/她哭,小小的他/她并不明白为什么得不到帮助。长此以往只会觉得表达不重要,自己不重要。
书中介绍的 “袋鼠抱”,当宝宝持续哭闹时:
1,解开上衣让婴儿贴住胸口,用左手托住臀部,右手轻拍背部,节奏保持每分钟60次(模拟心跳频率)。新生儿最有效的安抚方法就是触摸肌肤。
2,哼唱固定安抚曲:在不断尝试的安抚曲中,有一首一定应对你的孩子。
3,环境重置三步法:开加湿器保持55%湿度→调暗灯光至300流明→播放白噪音。
让孩子时刻都能感受到爱与安全,这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开朗自信。在潜意识里拥有面对挫折的退路。
3 - 6 岁:开启 “性格雕塑”
有句老话“一岁两岁是心肝,三岁四岁有点烦,五岁六岁老捣蛋,七岁八岁狗都嫌。”
这句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它生动地体现了孩子在幼儿和童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行为和性格逐渐变化。
其中“三岁四岁有点烦”表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变得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充满探索欲。让大人觉得没有抱在手上那么好管教了。
这时候大人对于小孩犯错时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以后面对挫折,犯错时使用的方式方法。
4 岁男孩打碎花瓶,有些家长只知高声呵斥,让孩子承认错误再道歉。有的孩子心里知道错了,但是嘴犟就是不道歉,家长就更生气了。随之冲突升级。
作者却有妙招:
1,先蹲下平视关注孩子,与孩子情绪同步。如 “打碎花瓶你也难过/砰的一声把我们都吓到了对吗?”;
2,再掏出扫帚将责任具象化,问 “我们一起把它收拾干净吧”;
3,最后补偿教育:带孩子用黏土制作新花瓶,过程中植入"易碎品要双手搬运"的概念。
如此植入性格芯片,让孩子明白犯错不是灾难,他可以弥补错误,可以通过学习来规避错误。
教育不是雕刻完美作品,而是帮孩子建立错误修复系统。
你会发现3岁开始学舌的孩子,有样学样,学的都是父母和家人的说话做派。
当你在孩子哭闹时烦躁砸东西,就别怪他18岁成为暴躁社恐;当你唯唯诺诺,就不要指望他勇敢说“不”。
6 - 12 岁:安装 “社会人格” 程序
9 岁女儿被喊 “胖猪”,有的家长找老师告状,老师训斥对方一顿,对方依旧不改,私下里变本加厉。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你是继续告诉老师,还是教孩子如何反击?
葛安妮方法独特,她教孩子 “外号反杀术”:
1,先自我接纳,看到自己的长处,对着镜子承认 “像佩奇一样可爱”,重点是可爱;
2,再制造社交货币,掏出零食分享,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3,最后进行认知重构,说 “我喜欢一个更可爱,更能体现我优点的称号”。
长期跟踪数据显示,用此法则处理冲突,孩子3个月内社交主动性提升47%,远高于说教组12%的增幅。孩子成年后抑郁症发病率降 72%,领导力评分涨 58%。
巧妙应对孩子性格问题
面对孩子胆小怕生,书中建议家长不要急于强迫,而是带领引导。
有个叫悠悠的小女孩,起初害怕去幼儿园,妈妈没有强行送她,而是先陪她在幼儿园附近观察其他小朋友玩耍,悠悠发现幼儿园并没有危险,甚至很好玩,慢慢地悠悠开始主动提出想去幼儿园。
当孩子脾气暴躁时,家长要做好榜样。
阳阳爱发脾气,但是爸爸在处理工作难题时始终保持冷静,阳阳看到后也开始学习,学习怎么处理问题,学习怎么寻求帮助,学习怎么控制情绪。
对于不愿意分享的孩子,书中举例,通过家庭内部的物品分享游戏,让孩子逐渐明白分享的快乐。
像童童在和家人分享水果后,得到家人的表扬,大家还一起讨论水果的口感,气味等细节。童童觉得分享能带来更多欢乐,便乐于分享,这就是正向反馈。
堵不如疏,教会孩子巧妙应对问题。一个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孩子,性格一定是正向的。
家庭环境的关键作用
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影响深远。书中提到,和谐的家庭能让孩子更自信开朗。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即便有分歧也会理性沟通,孩子彬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性格温和且善于与人交流。
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也很重要,红红家父母对孩子要求统一,使得红红行为有规范,性格稳定。
而家庭活动能增强亲子关系,书中有个家庭每周都会组织一次家庭活动,有时候外出露营,有时候一起做游戏,有时候一起做家务。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性格变得更加活泼大方。
与孩子共同抗挫,建立自主自立
生活从不一帆风顺,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挫折、失败、人际关系的困扰以及自我认知的迷茫。
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应对这些困难。
不仅仅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更是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坚韧。
当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教育要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的根源,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轻易放弃;
当孩子在社交中遭遇误解或冲突时,教育要教会他们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去沟通、去化解矛盾,而不是逃避或冲动行事。
这种教育方式,其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自主自立。
自主意味着孩子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他们不会盲目跟从他人的意见,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理解做出选择。
自立则体现在孩子能够独立生活,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
他们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同时也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逐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教育不是雕刻完美作品,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惧挑战,真正准备好去面对生活,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