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研究发现:走路降低死亡风险,让人更长寿,最佳步数多少?
实锤!研究发现:走路降低死亡风险,让人更长寿,最佳步数多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走路成为许多老年人首选的运动方式。但走路的强度真的能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吗?每天走多少步最合适?什么时间不适合走路?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选择走路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但是也有人质疑,走路的强度那么低,到底能不能发挥强身健体的效果?
事实上,大家完全没必要有这样的担心,生命在于运动,年龄大了,千万不要掉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只有剧烈的运动才能强身健体,走路作为运动的一种类型,虽然强度很低,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走路对身体的锻炼效果。
首先,走路可以锻炼下肢的肌肉和骨骼,年龄大了,很多老年人会发现,越是不运动,时间长了,越是不运动,运动越会变得特别艰难,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老年人长时间不运动,关节僵硬了,肌肉萎缩了,这个时候再想去运动,试问肌肉不行了,关节也不行了,又如何动呢?
老年人坚持走路,可以很好地锻炼下肢的肌肉和骨骼,自然而然,时间长了,老年人的运动能力也就更好了。
其次,走路可以更好地稳定老年人的三高,老年人年龄大了,特别容易罹患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如果三高控制不好,那么对于血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时间长了,很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增加血栓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如果坚持走路,则可以发挥很好的降压、降糖和降脂的效果,那么时间长了,身体自然也就更健康了。
最后,走路可以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老年人年龄大了,很多人总是关心,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运动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走路可以直接激活老年人的免疫系统,时间长了,免疫力好了,老年人离各种感染性疾病自然也就更远了。
既然走路对于老年人有好处,但走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当然也不是,走路并不是越多越好,走路太多很容易损伤膝关节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过度走路并不一定会让身体更加获益。
老年人年龄大了,每天走路的步数保持在多少最好呢?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不久前发表了一篇的论文,内容是关于每日步数与全因死亡率的的Meta分析,包含了1999年至2018年间,来自亚洲、澳洲、欧洲和北美洲的15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包括47,471名成人和3,013例死亡)。
研究表示,与每天走步数最少的四分位数的成年人相比,每天走步数最多的四分位数的成年人死亡率降低了40%至53%。每天步数越多,全因死亡的风险越低,逐渐达到一个与性别无关但因年龄而异的水平。
对于6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每天约6000-8000步时,死亡风险的降低趋缓。60岁以下的成年人每天约8000-10000步时,也到达这一水平。而超过这两个数值的步数后,不会对延长寿命带来额外益处。
当然,对于老年人而言,选择在合适的时机走路至关重要。
第一,刚吃完饭,不适合马上走路
很多老年人刚吃完东西,马上迫不及待去走路,殊不知这样做对健康一点好处都没有,刚吃完饭的时候,大量的食物堆积在胃内,这个时候马上去走路,很容易引起腹内压的增加,此时非常容易导致食物的反流,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第二,晨起空腹,不适合去走路
很多老年人,喜欢晨起之后空腹出去走走,其实这样做也非常不利于健康,原因很简单,晨起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很快会迎来一天之中血压最高的阶段,这个时间段里,显然不适合运动。
空腹走路,还有一个潜在的风险,那就是非常容易引起低血糖。
第三,生病的时候,不适合走路
虽然走路有利于提高免疫力,但是那要在老年人没有生病,精力和体力都比较充沛的时候才去做,如果老年人生病了,特别是疾病还没有控制稳定的时候,显然是不适合走路的。
在身体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强行去走路,只会对健康造成更大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