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卢比:晚清货币战争中的边疆金融保卫战
四川卢比:晚清货币战争中的边疆金融保卫战
四川卢比(又称“川铸藏元”“藏洋”)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极具特殊性的银币,诞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边疆危机中。其铸造背景、流通范围及历史意义,均与一场针对英属印度卢比的“货币战争”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其历史背景、铸造分期、版别特征及货币战争视角,详述这一特殊银币的始末。
印度卢比
铸造背景:印度卢比的入侵与清政府的反击
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者吞并印度后,通过两次侵藏战争(1888年、1904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了西藏通商门户。英属印度卢比凭借成色高(含银约90%)、形制统一等优势,迅速占据西藏及川滇边地市场,甚至渗透至打箭炉(今康定)一带。印度卢比的高溢价流通(实际价值高于面值)导致中国白银外流,严重威胁边疆经济主权,时人惊呼“印币亡边”。
为抵御经济侵略,1902年四川总督锡良奏请仿造印度卢比,于成都造币厂试铸银币。1905年,清廷正式批准铸造“四川卢比”,要求“制造务精,成色务足”,并规定其仅在康藏地区流通,以“保利权免外溢”。此举标志着中国首次以国家主权货币对抗外来金融渗透。
铸造分期与特征:从九成银到“红藏洋”
四川卢比的铸造历时40年(1902-1942年),按时间、成色及工艺可分为四期:
- 第一期(1902-1911年):九成银,工艺精湛
背景:清廷推行“改土归流”,赵尔丰主政川边,需稳定军饷和税收。
特征:含银量约90%,正面为光绪帝无领或立领侧面像,背面“四川省造”四字居中,四周环绕花草纹。重量与印度卢比一致(一卢比重11.3克),分为一卢比、半卢比(1/2)、四分之一卢比(1/4)三种面值。
版别:无领横花、有领直花等,工艺精细,“四”字中间竖笔较长。
流通效果:因成色足、信誉佳,迅速取代印度卢比,至1916年成都厂共铸造一卢比约1750万枚。
一期卢比四川两字间是横花
有领
四川间是竖花
- 第二期(1912-1916年):成色下降至75%
背景:民国初年政局动荡,财政压力导致银含量降低。
特征:含银量降至75%,背面“四”字右上方出现树叶纹,造字“走之底”由两笔改为三笔,光绪像稍显粗糙。
流通量:铸造约750万枚,仍以康藏为主,但贬值压力初现。
二期卢比,四子两竖如点
- 第三期(1930-1935年):成色持续下滑
背景:国民政府应对美国《白银法案》冲击,逐步废除银本位。
特征:含银量降至50%-65%,币面呈灰色,“四”字中间变为八字,光绪像严重变形,铸造粗陋。
流通范围:康定造币厂主导,铸造约430万枚,民间称“灰藏洋”。
二分之一卢比
- 第四期(1936-1942年):低银“红藏洋”
背景:白银资源枯竭,币制改革加速。
特征:含银量最低仅10%,币面泛红铜色,光绪像模糊粗糙,背面花纹潦草。
特殊现象:理塘喇嘛寺在部分红藏洋上打戳,强制流通。
货币战争策略:政策与经济的双重博弈
四川卢比的发行不仅是铸币技术的仿制,更是一场系统性的金融阻击战:
政策强制:赵尔丰规定税收仅收四川卢比,禁止印度卢比流通,同时发行当十铜元辅助小额交易,切断印度卢比的市场基础。
经济对冲:初期以高成色银币建立信誉,后期通过降低成色扩大流通量,逐步挤占印度卢比份额。至1916年,印度卢比在康藏已“日见其少”。
文化认同:币面采用光绪帝头像,强化主权象征,迎合藏民对“御容”的尊崇心理,增强货币接受度。
历史意义与存世现状
四川卢比是中国唯一铸有帝王头像的银币,也是近代边疆货币主权的象征。其成功抵制了印度卢比的渗透,至1958年甘孜州禁银时,市面流通量已不足200万枚,大部分被收兑熔毁。现存世量稀少,尤以一期高成色版及半卢比、四分之一卢比小面值币为珍,如云南卢比试铸样币在2019年拍卖价达29.9万元。
这场货币战争虽未彻底终结外来经济侵略,但在晚清颓势中展现了边疆治理的局部成功,成为近代金融史的重要案例。
参考文献
- 四川卢比的铸造与流通机制详见《四川财政录》及赵尔丰奏折。
- 版别鉴定可参考PCGS评级标准,如一期“无领横花”与四期“红藏洋”特征对比。
- 历史背景分析见《藏元与中英之间的一场货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