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专业介绍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专业介绍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是全国知名的水利水电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学科资源。学院开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智慧水利5个本科专业,其中多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学院的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以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
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15人,其中教授73人,副教授54人,博士后30人。教授队伍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等3人次。
学院开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智慧水利5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流体力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土木水利领域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此外,还有材料学和环境工程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院设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以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为主体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水利与土木矿业”学科群入选首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水利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水资源工程排名全球第2位。
学院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参与了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白鹤滩和西电东送等国内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技奖励一等奖37项,获得国际奖励14项,出版专著近160部。学院每学年平均开设课程300余门,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武汉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5门。2000年以来编撰教材100余部,其中有3本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英文学术著作由世界著名出版公司德国Springer(斯普林格)出版。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4项、第二完成单位1项;国家级教材建设奖1项。
专业介绍
1. 智慧水利
专业背景
智慧水利专业依托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充分发挥武汉大学智能网联、人工智能、测绘信息技术学科群等优势和特色,融合水利工程、测绘、信息、计算机和人文社科等学科。此专业的设立将充分体现智能时代水利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围绕智慧水利的核心理念,培养适应水利行业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智慧水利工程科技人才。同时,本专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武汉大学在我国新工科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对培养具有行业引领潜力的创新型人才,支撑我国迈向水利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特点
智慧水利专业是以水利工程学科为基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水利专业的升级转型,是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水灾害和水管理,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深度融合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毕业生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水利科学相融合的理论与技术,具备承担水资源与水工程及相关工程的综合规划、设计、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解决复杂水文与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问题的能力。本专业于2022年开设,于2023年首次进行招生。
主要专业课程
碳中和理论与技术概论、地球系统水碳循环、水电与低碳能源技术、能源经济学与碳核算、碳排放权交易概论、水利信息化与智能化、气象与气候学、网络编程、水利软件设计与开发等。
2. 水利水电工程
专业背景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始创于1952年,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湖北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工程本科品牌专业、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本专业在水的自然特性研究之基础上,以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调控和利用水能资源的工程科学,主要含水力发电、供调水工程、水利工程、城市水务工程等硬学科,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承担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市政、土木、交通、能源等涉水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本专业于2011年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在2020年新增水利水电工程(弘毅班),2022年新增智慧水电实验班,向广大用人单位输送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全球视野和拓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和科研人才。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抓手,国家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依托;是一带一路、长江大保护、黄河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主体实施专业。
专业特点
重点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兼顾中型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结合。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该专业在全国40余所大学该专业中位居前列,是武汉大学的王牌专业。该专业现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专业教师58人,教授30人,副教授25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人;其中二级教授8人(工学部第一,全校前三)。
主要专业课程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测量学、工程材料学、工程水文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工程经济、钢筋混凝土结构、弹性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管理等。
毕业生去向
可在水利、水电、电力、土木建筑等相关行业的部门及科研院校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本科就业率全院第一,并且专业排名靠前者可直保清北,保研率近30%。就业地有大型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知名高校、政府机关。
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专业背景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已具有60多年历史,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该专业培养能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电能源开发、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方面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调度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本专业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学科实力强,师资力量雄厚,影响力大,国际化程度高,分别于2007年、2013年和2020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在2022年新增碳中和实验班。
专业特点
信息采集与分析计算结合,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与行政管理并重。该专业在全国50余所大学同专业中位居前列。该专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1名。本专业是工科中的管理专业,排名全球第5位(2021年软科排名),另外有三院士领衔,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双万”专业),横跨水利、生态环境、应急减灾和自然资源等行业,培养能力素质,打造行业领袖,本科生人均获省级奖项1.5个。
主要专业课程
流体力学、气象与气候学、水环境学、水文学原理、水文水利计算、水文信息技术、运筹学、工程经济、水文预报、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电站水库运行与调度等。
毕业生去向
可在水利水电、电力、城市水务、交通、环境保护等部门及科研院校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测验、规划、设计、预报、调度及科研教学等工作。主要就业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等,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而保研考研率超过65%,国外深造率达15%;声名卓越,极易赴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留学。此外,以2000级本科生为例,至2020年(年均38岁),在政府或国企有45人(83%),均获高级职称,其中处级及以上领导10人(19%),大学教师4人(7%),企业家5人(9%),成才率100%。
4.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专业背景
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治河工程专业,始创于1958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治河工程及河流泥沙本科专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后,专业名称更替为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专业。该专业在武汉大学已独办50多年,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黄河幸福河、黄金水道、海洋强国),侧重于江河湖库及近海开发与保护,培养具备承担江河治理、防汛指挥、河流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港口航道工程及海岸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先后培养了5位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培养武汉大学杰出校友3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现有40名教授中6位本科毕业于本专业。
专业特点
结构工程与流体力学并重、治河防洪与港口航道兼顾、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结合。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授博导15人,其中二级教授7人,现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师生比高,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参与老师科研课题机会多,本科生出国交流机会多,有专项经费支持的中日樱花科技计划和伦敦大学学院(UCL)交流计划,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一流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
主要专业课程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工程水文学、港口航道工程、海岸工程、河流泥沙运动力学、河流工程、河床演变学、河流模拟、水工建筑物、河流管理学、环境水力学等。
毕业生去向
可在江河治理、流域管理、港口航道建设、海岸工程、城市水务及水利水电等部门和科研院校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保研率25%,读研率60%,每年2~3名推免清华和北大研究生。起薪高于武大毕业生平均水平,薪资稳定增长,公积金等福利好,就业面宽,涵盖水利、交通、环保、市政、能源领域的大型企事业单位,90%以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工作。
5. 农业水利工程
专业背景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建于1950年,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同时是教育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指导组组长单位。该专业以灌溉排水工程为核心,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为重点,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卓越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水利类通用型高级人才。该专业主要研究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技术,研究水资源系统分析和优化配置的理论及实践、灌区工程的数字化和智慧化等。该专业强调水利工程综合能力培养和交叉学科学习。
本专业是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第一批博士点,培养了中国第1位本专业博士。本专业有一流师资:6名二级教授;7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生师比4:1。同时,培养了7000余名优秀毕业生。
专业特点
规划与设计并重、建设与管理兼顾、厚基础、强能力、宽适用面。本专业是水利类通用专业,工科基础扎实。另外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专业可塑性较强(水利+环境+生物+信息技术+社会经济)。该专业在全国30余所大学该专业中位居前列。该专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1名。
主要专业课程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地质、岩土力学、工程材料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水文学、工程经济、灌溉排水工程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泵及水泵站、水利工程施工、土壤与农作等。
毕业生去向
可在各级水利、水电、水务及水环境、水保、土地开发、土木等部门和科研院校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教学等工作。可在水利部及各省厅、局等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科研院所与国有企业、自然资源部特别是国土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生态环境部及各省厅、局环境保护单位、土木水利工程行业咨询、管理与投资企业工作,25%保研率,60%读研率。
来源: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