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家央企陷问责泛化困境,员工不敢担当致创新受阻
6000家央企陷问责泛化困境,员工不敢担当致创新受阻
近年来,国企央企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问责压力。据统计,全国有46万家国企,其中泛央企6000多家,广义央企130余家。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中,问责泛化现象频现,不仅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问责泛化的表现
问责泛化现象在国企央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事情大小、不论过错性质,甚至在有客观原因或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责任都被无限放大。这种过度追责导致员工往往事情还没开干,自己先把自己否掉了,不敢想、不敢干,工作效率低下、进度迟缓,整个企业陷入了一种繁忙而空虚、紧张而压抑、光鲜亮丽而又暮气沉沉的奇怪氛围当中。
问责泛化的原因
问责泛化现象的根源在于管理层的官僚主义和缺乏担当。部分管理者过于强调形式主义,忽视了实际情况,导致问责机制流于表面。同时,一些领导在执行问责时存在“选择性执法”的问题,同样的事情,对于GX户、自己人轻描淡写、轻拿轻放,而对于没背景、没职务的普通员工,则可能上纲上线、雷霆万钧。这种不公平的问责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员工的抵触情绪。
问责泛化的影响
问责泛化现象对国企央企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它导致员工不敢担当、不敢创新,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另一方面,部门之间的信任度降低,推诿扯皮现象频发,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大幅下降。长此以往,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员工要么选择离开,要么被同化,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士气低落,企业活力逐渐丧失。
如何优化管理
要解决问责泛化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遏制官僚主义:管理层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企业发展为重,不囿于一己私利。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避免决策脱离实际。
建立科学的追责机制:明确追责标准和程序,确保问责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一刀切”的问责方式,充分考虑客观因素和员工的实际贡献。
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既要严肃处理失职渎职行为,也要给予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员工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提供必要的保护。
加强制度创新:借鉴市值管理等改革经验,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案例分析
以某央企为例,该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追责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明确责任边界、优化考核指标,有效避免了问责泛化现象。同时,企业还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提供必要的保护。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
国企央企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健康发展关乎国家的长远利益。面对问责泛化这一难题,我们既要坚决纠正过度追责的倾向,又要确保责任机制的有效运行。只有建立一个健康、合理、包容的工作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国企央企在新时代实现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