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针和美白丸:真的能让人“白的发光”吗?
美白针和美白丸:真的能让人“白的发光”吗?
在追求美白的路上,不少人对美白针和美白丸抱有期待。但这些产品真的像宣传的那样神奇吗?它们是否安全可靠?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美白针和美白丸的真相。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在追求变美的道路上,如何变白一直是许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号称能让人“白的发光”的美白针和美白丸,真的那么神吗?到底可不可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为什么皮肤会变黑?
皮肤变黑是因为皮肤里的黑色素。黑色素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是由皮肤黑素细胞生成和储存的。当皮肤受到外部刺激(如紫外线、压力、创伤等)释放的信号时,黑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被激活,这种酶是黑色素代谢的关键酶,它的活性强弱往往决定了黑色素产生量的多少。黑色素经由细胞代谢层层移动,到了肌肤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核上方,形成像“保护伞”一样的结构,虽然加深了的肤色,但却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损伤。
下图形象的展示了黑色素生成的“产业链”:位于皮肤基底层的黑素细胞是黑色素的制造工厂,酪氨酸是制造黑色素颗粒的原材料,决定黑色素生成的酪氨酸酶是生产机器。
所以,美白的终极奥秘是对抗黑色素,我们可以通过抑制黑色素生成、减少黑色素转移、加快黑色素代谢,来达到美白目的。
美白丸和美白针是什么药?能达到快速美白的效果吗?
着急全身美白的朋友把目光投向了轻松变白的美白丸和“一针见效”的美白针上,然而,这类产品真的那么有效吗?有哪些潜在安全风险呢?
市面上的美白丸和美白针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点,美白针和美白丸并非一个固定、准确的产品名称,更不是出现在医院处方里的药品。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美白丸只是在保健品里添加了少量可以帮助美白的成分,例如氨甲环酸、L半胱氨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及一些植物成分等。而美白针是将美白药物,以静脉点滴的形式,输入身体里。通常来说,美白针和美白丸最核心的成分主要是以下三种: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
让我们来了解下这三种美白“神药”:
氨甲环酸:别名凝血酸、止血环酸、传明酸。美白原理是与酪氨酸酶竞争结合,抑制黑色素合成。
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组成,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可有效减少紫外线对黑素细胞的刺激,阻止酪氨酸激酶激活,抑制黑色素形成。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阻断黑色素生成。
成分虽好,真的安全吗?
虽然这些成分具有美白效果,但并不意味着美白丸和美白针就是安全有效的。目前,我国没有任何一款口服和注射的美白产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美白针也不是合法的医美项目。
“是药三分毒”,这三种美白“神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 氨甲环酸:可能诱发血栓,禁止用于血栓或凝血功能异常人群,不推荐高龄女性或孕产妇使用。
- 维生素C:高浓度下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结石、腹泻、头痛、尿频、肾损害等。
- 谷胱甘肽:口服可能引起口腔黏膜白斑、溃疡和皮疹等。
此外,美白丸、美白针并不存在固定的配方和剂量,有些产品中有效成分剂量远高于常规剂量,会加重肝肾负担。某些机构为了追求快速效果和利益,甚至可能添加激素、重金属等违禁成分,使用这类产品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美白有度,安全为先
我们肤色主要由基因决定,追求“白肤美”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建议大家避而远之美白针这类不合规不合法的“药品”,也不建议自行购买并服用所谓的美白丸。即使是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于其他市面上宣传的具有美白功效的产品,一定要了解清楚其成分的安全性,是否有药监局备案,必要时要咨询医生或者药师,切勿为了追求白而牺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