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夫人遗体、素纱单衣: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辛追夫人遗体、素纱单衣: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长沙的文化地标之一,以其丰富的藏品和精美的布展设计吸引了众多游客。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马王堆汉墓陈列馆,还是展示湖南历史沿革的珍贵文物,都能让你深入了解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湖南省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长沙千年的历史脉搏。这里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长沙灵魂的展现,值得每一位热爱历史文化的朋友们前来探索。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展现西汉文明的瑰宝
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乡发掘了三座汉墓,经考证为西汉轪(dài)侯家族墓地,按发现的先后顺序被编为一号墓、二号墓和三号墓。墓主身份分别为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利苍和他们的儿子利豨。马王堆汉墓出土3000多件琳琅满目的随葬物品,包括制作精美的漆器和纺织品,而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古尸的出土尤其震惊中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棺帛画蕴含着对永生的向往,700余件精美漆器展现出汉朝髹漆技术的辉煌成就,500余件丝织衣物印证了“丝绸之国”的名不虚传,50余篇堪称百科全书的简帛文献承载着古人的智慧。
辛追夫人遗体:千年不腐的奇迹
辛追夫人遗体出于一号墓内棺,出土时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虽然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但外形保存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而富有弹性,眼睫毛、毛发尚存,左耳里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部分关节可以活动,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有138粒半甜瓜子,根据病症推测,其可能是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研究发现,遗体之所以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是因为近似真空的墓室条件。一号墓的底部先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然后再筑椁室,棺椁上部以及四周填塞厚40-50厘米的木炭5000多公斤,木炭外再填白膏泥1-1.3米。深埋和填塞木炭的做法,保证了墓中葬品和尸体的完整。
素纱单衣:薄如蝉翼的工艺奇迹
素纱单衣全名为“西汉直裾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其重量仅有49克,也就是不足一两。如果再除去袖口及领口部分,所剩重量只有25克左右,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也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君幸酒”漆耳杯:奢华生活的见证
辛追、利豨(辛追之子)墓出土了100多个内书“君幸酒”漆耳杯,可知其为酒器。器形相似,大小不同。大杯书“四升”。据《盐铁论》载,制作一漆杯需用“百人之力”,故一有纹饰漆杯相当于十个铜杯价格。
湖南人展区:展现湖湘文化的历史脉络
湖南人展区,对应各地方博物馆的通史陈列。相较大多数博物馆从古至今平铺直叙的陈列方式,湖南省博在布置时引入了文化人类学的思路,试图通过一些场景化的陈列,回答湖南人是谁,ta们从哪里来,ta们为何如此,有何独特之处等问题,希望参观者能通过几个部分的展出,达到“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目的。关于这种陈列的优劣,似乎有不少争论,但不管怎么说都是比较创新的尝试。
湖南人展区分为家园、我从哪里来、洞庭鱼米乡、生活的足迹和湘魂5个展区。
距今15000-13000年,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土的栽培水稻,这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标本,表明水稻应驯化于我国长江流域一带。
商周青铜农具,之前很少见到。
战国的人形柄铜匕首,果然和中原的风格完全不同。应该是百濮或者百越人的遗物。
南朝的蛙纹铜鼓,类似造型的铜鼓从越南到中国南方都有分布,是湖南境内非汉族群的仪式用具。之前只看到过越南、云南、广西的铜鼓,没想到南朝时代的湖南也有。
湖南江永女书,全世界少见的女性文字,字体非常有意思。
商代的皿而全铜方罍,目前所知最高大的铜方罍,不止大,纹饰、制作也非常考究。湖南省博另有禁止出国文物人面纹方鼎
特色文物:展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
湖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最具特色,还包括宁乡出土商周青铜器和战国楚墓文物。博物院的展区设置围绕马王堆和湖南人两个主题,通过数字化互动展示和AR技术增强参观体验。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长沙的文化地标,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长沙灵魂的展现,值得每一位热爱历史文化的朋友们前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