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控烟新挑战:“烟卡”游戏风靡校园
青少年控烟新挑战:“烟卡”游戏风靡校园
近期,一种名为“烟卡”的游戏悄然在小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这种由烟盒顶盖或厚纸张制成的卡片游戏,不仅具有社交属性,还可能诱导青少年接触烟草。多地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烟卡”,并开展校园周边售烟点排查清理专项行动。家长和学校也应共同努力,引导孩子远离此类游戏,培养健康、益智的兴趣爱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无烟的成长环境。
烟卡游戏的流行现状
烟卡游戏的玩法简单却颇具吸引力。孩子们将烟盒折成印有各种香烟名称的卡片,通过用手掌拍击地面的方式进行游戏,被掌风击中翻面的“烟卡”即为赢家所有。这种游戏在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下愈演愈烈,多次成为网络热搜的焦点。
烟卡游戏的流行与物质丰富程度有关。在那个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机的年代,对于同样需要娱乐的孩子们来说,烟卡就成为了花费很低,又十分好玩的一种娱乐方式。现在的小学生怎么玩烟卡?从玩法上来说,如今小孩子的玩烟卡与中年人们曾经的自己倒是并无两样,用手掌拍地掀翻就赢吃,现在的小孩同样复现了这种玩法。而不同之处则是在制作材料和方式上,当年的烟盒都是以纸包为主,重点是“包”;而现今烟盒确实都是烟盒,重点自然也就变成了“盒”。
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的烟卡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而当年的烟纸随着硬盒烟越来越多,一度渐渐消失了,没想到如今却又以烟卡的形式再次出现。为了探究如今的小学生玩烟卡的实际动机,我询问了一下我家族里的一位表弟,出生于2014年的他今年十岁,他的父亲是一位70后,也是一位烟民。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几乎同龄的、出生于2016年的侄子,就似乎从未听过什么是烟卡,更不用说去玩和收集了,而他的80后的父亲并不是烟民,倒也能解释这个现象。
据表弟表述:
- 自己最开始想玩烟卡,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觉得好玩也就开始玩烟卡。
- 自己收集的烟卡也会去和同学或者朋友收集的烟卡进行比较。
- 烟卡的获取途径,自己一般是拿家里的烟盒、去地上捡别人不要的烟盒、还有吃饭的时候问别人要烟盒、以及专门买烟卡。
- 自己虽然没有特意说花钱收集样式特别的烟卡,但一些同龄的朋友会有这样的情况。
- 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玩烟卡的态度是无所谓的,因为在他们眼里看来玩烟卡的娱乐方式比玩手机要好。
- 自己并没想过直接去店里买烟盒,大多数人也不会这样做,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说在同龄群体中绝对没有。
- 为什么会觉得烟卡好玩是因为很享受那种赢的感觉,同时与大家相互比较会有一定的成就感。
- 自己最多的时候收集了有两三百张烟卡,这一数量在同龄群中属于中等的水平。
- 至于有没有碰到过抢烟卡、偷烟卡的现象,自己的烟卡是有被偷过的。
- 目前学校和老师已经不同意玩烟卡的行为了,自己也已经不玩了。
而这似乎只是如今小孩子玩烟卡的冰山一角,不少疯狂之举也时不时见诸报端。澎湃新闻就曾报道称,如今的小孩子为了收集烟卡,除了盯着家里的烟盒,他们还会找爷爷、外公或其他亲戚长辈要烟盒。有家长表示,自家孩子因为玩“烟卡”,对香烟品牌的了解程度已超过吸烟的成年人,有学生要求家长在网上购买“烟卡”。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谈到,青少年如今获取烟卡主要有以下4个途径:从家庭获得,有的孩子为获得烟卡,鼓励爸爸抽烟甚至抽好烟;从街上捡或者从垃圾箱里搜寻;从学校周边的小卖铺、烟酒店购买,通常1元一包,一包里有10张左右;通过网购平台购买。一些孩子玩“烟卡”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有的学生上课时会偷偷拍卡“练手法”;或者把卡放在文具盒里悄悄“欣赏”;还有的交换“烟卡”时,与同学发生口角、打架。也包括表弟口中说到的偷抢事件的出现。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网络上,小学生可以更轻易地购买到“烟卡”。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5家售卖“烟卡”的店铺显示商品已拼超过100万件,15家店铺显示相关商品已拼超过10万件,不需要年龄等信息,所有人都可以购买。这些店铺销售的“烟卡”,不仅有国内的香烟品牌,也有国外品牌。报道当中,中青报记者进入了某社交平台的“烟卡”交流群中,群友纷纷拍照晒出各自的“烟卡”炫耀:“大家看我这个稀有吗?”“我这一张就顶你所有的。”“谁有紫色黄鹤楼?收。”记者发现,其中不少人拍摄“烟卡”的背景为小学课本等书籍。有“烟卡”爱好者声称,电商平台上的烟卡同样有优劣之分:1-2元一张的“烟卡”,基本上是商家印刷的仿制品,“价值不高”;一些稀有正品,即从烟盒上直接裁剪下来的。
烟卡游戏的危害
烟卡游戏表面上是一种以虚拟卡片交易为基础的游戏,玩家通过进行卡片收集、博弈交换和出售等操作来提升自己的等级和能力,但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来讲,“烟卡”游戏中充斥着的争强好胜心理、攀比心理,跟风心理,容易过度放大膨胀,可能会激发孩子们的暴力倾向,甚至是会让一些孩子沉迷上瘾,过度消费。学生在游戏中可能会启蒙赌博意识,并对吸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拍烟卡”游戏成瘾,存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分散学习精力、不良价值导向的风险隐患。
严重影响学习:孩子上课不再专心听课,一心就盼望着放学后玩游戏,容易导致游戏成瘾。有些孩子还会在课堂上偷偷折叠“烟卡”,或与同学交换“烟卡”、交流游戏过程等,严重影响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和严肃性。
影响身心健康:有些孩子为了搜集“烟卡”,会向吸烟的人索要、在路上寻找丢弃的烟盒、甚至到垃圾桶翻找等,卫生堪忧。玩“烟卡”都是趴在地上进行激烈角逐,玩耍过程中会将地上的细菌和脏东西都带到手上,极易感染病毒。同时,“烟卡”来自烟盒,含有害物质,孩子长时间对着“烟卡”耳熏目染,无异于吸食“二手烟”。
诱导吸烟:我国广告法严禁烟草广告,旨在保护公众免受烟草危害。然而,“烟卡”游戏却成为变相传播烟草信息的载体,让孩子记住香烟的品牌,甚至对吸烟的积极暗示,增加他们未来尝试吸烟的可能性。
价值观扭曲:收集烟卡可能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吸烟是一种时尚或成年标志,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观念的形成。孩子还会以谁拥有好的“烟卡”而炫耀,形成攀比心理。
资源浪费与不良竞争:有些孩子可能会为了收集更多、更稀有的烟卡而产生不必要的花费,甚至引发偷窃、欺凌等不良行为,破坏校园和谐氛围。
从小根植赌博意识:拍“烟卡”游戏存在输赢关系和“押注”行为,正是这种过程所带来的刺激与快感,让孩子们沉迷其中,这无异于赌博。青少年学生心智还未成熟,而这种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烟卡”游戏无疑会歪曲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小埋下赌博的不良意识。
应对措施与建议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基于“烟卡”游戏的种种危害,我们呼吁家长朋友,共同抵制“烟卡”游戏的肆意横行,一起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孩子安全意识,并引导其了解“烟卡”游戏成瘾的危害,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诱惑能力,让孩子主动远离“烟卡”游戏,自觉做到不收集、不攀比、不玩耍。
加强陪伴成长:家长尽可能地放下手机,减少屏幕时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带着孩子到广场、书店、图书馆等场所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滋养,引导他们参与积极健康的课外活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坚持以身作则:广大家长应提高警惕,充分认识“烟卡”游戏存在的风险隐患,不主动向孩子提供“烟卡”,不在孩子面前吸烟。
疏导教育为主:对于已经进行“拍烟卡”游戏的学生,家长要耐心教育,解释其危害,想办法帮助孩子走出沉迷,也可通过其他运动或益智游戏逐步代替。
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近日,三亚市教育局发布“防止学生沉迷‘烟卡’游戏重要提示”。点名拍烟卡游戏或将导致学生炫耀,并启蒙赌博意识,产生吸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游戏成瘾等危害。同时要求学校营造无烟校园环境,做好防止学生沉迷“烟卡”游戏的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清“拍烟卡”游戏成瘾的危害,自觉做到不收集、不攀比、不玩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家长在孩子离校期间,引导、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开展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如运动、旅行、阅读、听音乐、劳动等。还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禁止带烟卡进校园活动,学校一旦发现可没收烟卡;并要求家长配合教育孩子不要收集烟盒、不要拍烟卡,同时家长还要配合沉迷烟卡的学生走出沉迷。最后,重申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相关处罚措施。
这不是“拍烟卡”第一次上新闻,此前多地媒体都有关于拍烟卡导致孩子游戏成瘾的报道,也有广东肇庆怀集一学校、郑州中牟县一学校禁止学生拍烟卡的相关消息。
让青少年远离“烟卡”游戏,需要加强引导,疏堵结合。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专家倡议禁止将“烟卡”携带到校园,禁止在校园玩“烟卡”游戏。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需要随时了解动向,遏制不良倾向,立规矩、防沉迷,不给孩子玩“烟卡”创造条件。当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禁止“烟卡”不是禁止青少年玩游戏。我们鼓励青少年在健康、益智、适度的游戏中成长,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都应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引导他们参加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健康有益的活动,自觉抵御“烟卡”等潜在有害游戏的诱惑。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多元、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拒绝烟草,守护健康。希望社会各界持续关注青少年控烟问题,让青少年远离“烟卡”游戏。有关部门要守土有责、加强监管,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严格监管互联网平台隐性烟草营销,严格控制影视剧吸烟镜头……同时,大力建设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倡导无烟文化,为青少年远离烟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