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83岁的钢琴家指尖流淌,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生命乐章
黄河在83岁的钢琴家指尖流淌,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生命乐章
2月29日,早春的北京国家大剧院迎来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83岁的钢琴家殷承宗与00后指挥家尹炯杰再度联手,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盛宴。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呈现,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和中国音乐的跌宕起伏。
本场演出延续了“殷尹组合”的经典曲目范式,他们为人们带来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选段,自然也包括那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返场时又加演了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说句实话,看到这样的曲目,我着实地为殷承宗捏了一把汗,一场音乐会、两大钢琴协奏曲,对于正值盛年的钢琴家而言,也算是大工程了。人虽不服老,毕竟绕不过客观规律,所幸整场演出,殷承宗的表现堪称从容,更不失参透般的功力。
“殷尹组合”的成功,自然少不了指挥家和乐队的保驾护航。尹炯杰从头至尾都用心配合钢琴家的节奏、韵律。作为乐队独立演出的作品,《练声曲》与《培尔·金特》组曲选段分别为上、下半场的开场曲目,前者以伤感优美的旋律诠释着浪漫派的永恒悲情,后者又以多样的世界音乐元素带领观众走入培尔·金特一生的奇幻冒险旅行。这种用心的烘托、铺陈,没有喧宾夺主的游离感,反而更显接下来钢琴家芙蓉出水的华彩。
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殷承宗最钟爱的曲目。对于这首陪伴七十余年的乐曲,殷承宗的表演沉稳又富有画面感,与乐队的配合堪称恰如其分。特别是第一乐章的主部部分,谱面标记原本是ff力度记号,但殷承宗没有沉醉于其雄伟悲壮的音乐气势,以至于表现得过于激扬,而是将力度控制在f上,反衬乐队的暗流涌动。而当乐队齐奏长音时,钢琴又迅速做了“旋律填补”,即两拍之内渐强至一个小高峰,再迅速渐弱回去,营造出一种波浪起伏的气势。
客观地说,钢琴家的演奏已不如年轻时那般精准,力度对比也不比从前鲜明,但给人的听觉感受是总能抓住那潜藏在希望与祥和中宽广而深沉的淡淡忧伤,用细腻、丰满的表演诠释作曲家丰富的内心情感,这也应该视为殷承宗服老又不服老的功力所在。
本场音乐会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殷承宗的代表作——钢琴协奏曲《黄河》。53年前,作为主创之一的青年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殷承宗曾身着中山装于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黄河》。自此以后,这首作品成为“将东方带到西方”的经典,成为一个国家的音乐样本。
殷承宗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如今的讲述者。时过境迁,年至耄耋,钢琴家的心境明显随岁月的更张多了一份平和与恬静,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每至抒情段落,指尖不似从前般力度强劲、一气呵成,而是将音乐的尾音自然拉长,兼顾了音符间的颗粒感与连续性,沉稳庄严又饱含一种别样的深情。面对乐曲中大量的双声部快速跑动、密集的八度音型,虽不像从前那般轻松自如,却给人一种不屈服于岁月的抗争之感。
返场曲目《春江花月夜》是殷承宗根据同名琵琶曲改编的钢琴曲,本场的演绎深沉、辽阔,琴声中意境空明,韵律婉转悠扬,既保留了琵琶清脆、柔和的音色特点,又借助钢琴丰满、多元的音响空间,塑造出皓月当空、烟波浩渺的音乐形象。
黄河在83岁的钢琴家指尖流淌,这本身就是一篇精彩的生命乐章,至于是追忆、是缅怀、是感慨、是致敬,已经不重要了。而当琴声模仿古筝进行均匀刮奏,当《东方红》《国际歌》的旋律响彻整个剧场,即使没有身处殷承宗那个激情年代,仍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83岁的钢琴家正以一曲《黄河》告诉人们,时代虽然远去,英雄业已迟暮,但黄河永远奔流不息,《黄河》永远是时代的序章。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