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预期下股市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研究
负利率预期下股市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研究
在负利率预期背景下,股市如何有效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全球负利率环境的演变及其对股市功能的深层影响,揭示了负利率预期通过定价机制与资源配置功能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基于2018至2022年沪深A股市场的实证数据,研究发现负利率预期强度与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呈正相关,且不同技术密集度企业在获取市场支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引言
负利率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资本市场的运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经济转型和升级的背景下,股市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专注于探讨负利率预期如何影响股市的功能,分析股市在支持高科技产业方面的主要途径,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这些支持措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负利率预期有助于推动股市估值体系的优化,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并提高融资效率。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加强股市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功能提供理论支持。
一、负利率预期对股市功能的影响机制
(一)全球负利率环境演变趋势
全球负利率环境经历了从非常态到新常态的演变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相继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推动名义利率持续走低。日本率先进入负利率时代,欧元区多个成员国国债收益率跌入负值区间,美联储也曾将基准利率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这种低利率环境带动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超发和资产价格上涨,改变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随着经济复苏动能减弱,负利率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常态化趋势,各国央行对负利率工具的运用更加成熟[1]。
(二)负利率预期对股市定价的影响
负利率预期通过多重渠道影响股市定价机制。在估值层面,负利率环境降低了无风险利率水平,推升股票估值中枢,导致市盈率、市净率等传统估值指标上移。在风险偏好方面,负利率预期促使投资者寻求风险资产以获取正回报,推动资金从固定收益类资产向权益类资产转移。市场定价开始更多考虑公司成长性和创新能力,弱化对当期盈利能力的关注。同时,负利率预期改变了资本市场的风险收益结构,投资者对高成长性公司的风险容忍度提升,愿意为未来成长潜力支付更高溢价,这种定价逻辑转变对科技创新企业尤为有利。
(三)负利率预期下股市资源配置功能变化
负利率预期深刻改变了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的包容度显著提升,上市条件更加灵活,融资门槛相对降低。市场投融资机制更加注重对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评估,资金配置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行业倾斜[2]。股市定价机制对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积累等创新要素的重视程度提高,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资源向优质创新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资源配置功能的转变,强化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作用。
二、股市支持高科技产业的主要途径
(一)股权融资效率提升分析
在负利率预期背景下,高科技产业股权融资效率实现了显著提升。资金募集环节呈现出明显的效率优化特征,高科技企业IPO审核周期缩短,再融资审批流程优化,降低了企业融资时间成本。同时,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的定价体系更趋合理,投资者对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估值逐步完善,企业融资规模与实际需求匹配度提高。定向增发、优先股等多元化融资工具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股权融资灵活性[3]。高科技企业通过差异化的融资方式满足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募投项目的投向更加聚焦主营业务和技术创新领域。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认可度提升,投资者愿意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长期资金支持,改善了传统融资模式下重资产抵押、过度依赖债权融资的局面。
(二)市场估值体系优化效应
负利率预期推动股市估值体系呈现结构性优化态势。传统以市盈率为核心的估值方法逐步向多维度评估转变,市场更加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储备和行业竞争力等非财务指标。高科技企业估值开始融入知识产权价值、研发投入强度、人才储备等创新要素,形成了更为科学的价值评估机制。在优化的估值体系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性获得更高权重。市场对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期更加理性,将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空间、商业模式等因素纳入估值考量范畴。这种估值逻辑的转变促使投资者关注企业长期价值创造能力,弱化对短期业绩波动的过度反应,为高科技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估值体系优化带动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的合理定价引导资金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产业并购整合加速作用
负利率预期下的股市环境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并购整合进程。市场流动性充裕推动并购估值中枢上移,为高科技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通过产业链横向整合与纵向延伸,企业加快对关键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布局,实现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的有机统一。股市支持机制的完善为高科技产业并购提供多元化支付方式。企业运用股权支付、现金支付等灵活方式开展并购,降低了资金压力[4]。市场化的并购重组机制推动产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加速了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高科技企业通过并购获取补充性技术资源,填补创新短板,构建完整的技术体系,并购整合带动产业集群效应形成,提升了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三、股市支持效果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变量选择
研究基于201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负利率预期下股市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效果。被解释变量选取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创新产出、市场估值水平等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核心解释变量包括负利率预期强度指数、股权融资规模、并购重组频率等市场支持特征变量。控制变量涵盖企业层面的规模、财务杠杆、成长性等特征指标,以及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速、产业政策等环境因素。研究方法上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个体异质性影响,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通过构建交互项检验不同市场环境下支持效果的差异性,引入门槛回归模型探究非线性影响关系。样本筛选严格执行高科技产业认定标准,剔除ST类公司、数据缺失及异常值样本。研究设计充分考虑政策效应滞后性,设置合理的时间窗口。通过稳健性检验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包括更换衡量指标、调整样本区间、考虑内生性等多个维度(如图1所示)。
(二)负利率预期强度与支持效果关系
实证研究表明负利率预期强度与股市支持效果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显示,负利率预期强度每提升1个标准差,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提升0.42个百分点,股权融资规模增长23.5%,并购交易估值水平上升18.7%。这种关系在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特征后依然稳健。当负利率预期强度处于高位区间时,支持效果的弹性系数更大,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见表1)。
(三)不同技术密集度企业的差异化分析
研究发现股市支持效果在不同技术密集度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高技术密集度企业获得的市场支持力度更大,表现为更高的估值溢价和融资便利性。数据显示,高技术密集度企业平均市盈率比中低技术密集度企业高出35.2%,股权融资成本低1.8个百分点。这种差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板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分组检验结果证实了技术密集度在股市支持效果传导中的调节作用(见表2)。
四、股市支持功能的优化方向
(一)健全差异化支持机制
股权融资机制需根据高科技企业技术密集度、创新能力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配置。构建多层次融资支持体系,在科创板引入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标准,对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大的企业开辟快速审核通道。优化再融资制度,设置创新导向的审核指标,提升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效率。针对高科技企业并购重组设计特殊制度安排。简化技术并购审核流程,创新支付方式,允许知识产权作价入股[5]。引导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等专业机构参与高科技企业并购重组,发挥其在技术整合与价值提升中的积极作用。完善跨境并购制度,支持全球创新资源整合。
(二)优化市场定价功能
市场定价体系创新应强化对高科技企业创新价值的评估。构建包含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价值、人才储备等要素的估值框架,完善无形资产的定价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引入专业机构开展技术价值评估。深化估值模型创新,增强对不同技术领域特征的适应性。
信息披露制度改革需突出创新信息的重要性。细化研发投入、技术储备、创新成果等信息的披露要求,为市场估值提供充分依据。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市场形成理性定价预期。强化市场约束机制,防范创新概念炒作,维护市场定价有效性。
(三)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风险防控需构建覆盖创新全流程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高科技企业风险评价体系,将技术创新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纳入动态监控范围。完善信用评级标准,增加创新能力与风险承受度指标。搭建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市场主体间的风险协同防范。投资者保护制度应体现高科技企业特征。优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设置差异化的投资者准入标准。加强创新风险信息披露,突出重点风险提示。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担创新风险。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提高风险处置效率。形成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保障高科技产业稳健发展。
五、结语
研究表明,负利率预期通过影响股市定价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了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实证结果验证了这种支持效果的显著性和差异性特征。为进一步发挥股市支持作用,需要健全差异化支持机制,优化市场定价功能,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建议加强制度创新,提升市场效率,强化风险管理,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市场环境下支持效果的动态演变特征。
参考文献:
[1]乐琳.基于股价波动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关联关系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23.
[2]韩思达.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下的利率传导机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2.
[3]黄大禹,谢获宝.股市过度投机与企业短贷长投[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06):39-51.
[4]赵冬梅.高科技企业不同融资模式的决定因素分析——基于企业异质性及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J].投资研究,2020,39(05):82-105.
[5]李红松,熊莉.高成长高科技企业资金运营特征——基于沪深股市上市公司样本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6):93-98.
本文原文来自fx361.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