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式野炮的逆袭之路:从直接射击到间接射击的战术革新
三八式野炮的逆袭之路:从直接射击到间接射击的战术革新
1905年,日本从德国引进克虏伯M1903型75毫米野战炮,这种火炮被命名为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作为日本陆军炮兵的主力野战炮,三八式及其改进型一直服役到二战战败,时间跨度将近四十年。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的战斗全重为947千克,发射的炮弹重6千克,炮口初速510米每秒,最大射程8350米,射速8-10发每分钟。它采用木质车轮,并由6匹马进行拖曳机动,拖曳时加上火炮前车,整个行列的全重约为1400千克。
在日军此前没有装备过管退炮的情况下,他们对三八式野炮的性能十分满意。1907年后,在大阪兵工厂,他们开始自行生产三八式野炮,直到1945年,总计生产了3000门三八式及其改进型,成为日本陆军炮兵的主力野战炮。
从直接射击到间接射击的战术转变
三八式野炮最初设计用于直接射击,即炮手可以直接看到目标并进行瞄准射击。然而,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和战场环境的复杂化,直接射击的局限性逐渐显现。直接射击要求火炮必须部署在能够直接观察到目标的位置,这往往意味着火炮需要暴露在敌方火力范围内,增加了被击毁的风险。此外,直接射击的射程有限,难以打击远距离或隐蔽的目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军开始探索间接射击的战术。间接射击是指炮手无法直接看到目标,而是通过观测员提供目标坐标,然后计算射击诸元进行射击。这种战术大大提高了火炮的生存能力和打击范围,使其能够在隐蔽位置对远处的目标进行有效打击。
技术革新推动战术转型
为了实现从直接射击到间接射击的转变,三八式野炮经历了重要的技术革新。最显著的改进是在炮架设计上的变革。最初的三八式野炮采用单脚炮架设计,这种设计限制了火炮的俯仰角和左右射界。最大仰角只有25度,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射程潜力。同时左右射界只有6度,在进行大范围调整火炮射向时,需要抬起炮架,推动炮身调整方向,对准新的方向之后重新放列,相当麻烦耗时。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在1930年代开发出了九零式75毫米野炮。九十式野炮技术先进,它采用开脚式炮架设计,最大仰角为43度,左右射界可达50度,其炮口初速680米每秒,最大射程可达14000米。但九零式野炮的1400千克战斗重量在日军看来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缺点。在使用挽马拖曳时,整个行列的全重就会超过2000千克。亚洲马种体型较小,六匹马牵引这样的行列非常困难。而当时的日本又没有能力将马匹牵引的火炮全部改成汽车牵引。
因此,他们重新审视了三八式野战炮,对其进行了改进。他们将单腿炮架改成了中间有孔的样式,这样在提高火炮仰角时,就为炮尾部预留出了空间。同时还调整了炮管耳轴的位置,使火炮可以以更大的仰角射击。经过这些改进后,火炮被命名为三八改型野战炮,三八改型野炮的最大仰角从三八式的16.5度提高到43度。最大射程也从8350米提高到11600米,付出的代价是战斗全重增加了190千克,达到了1136千克,不过这样也比九十式轻多了。
战术转变在实战中的应用
三八式野炮的战术转变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为其开发了专用的反坦克弹,用来对付美国坦克。在战场上,三八式野炮以其改进后的射程和精度,能够从更远的距离对敌方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同时保持自身的隐蔽性。这种战术转变不仅提高了火炮的生存能力,还增强了其在复杂地形中的作战效能。
对中国战场的影响
在中国战场上,三八式野炮及其改型被广泛使用。抗战胜利后,人民军队在进入东北时,通过搜寻日军遗漏的军用物资,获得了大量火炮。步兵炮、山炮重量较轻,一般直接发给步兵部队使用。而75毫米野炮以及更重的105毫米及150毫米火炮,被朱瑞将军抽调出来单独组建炮兵纵队。解放军修复的日军大口径重炮数量较少,各种75毫米野战炮就成了炮兵纵队的绝对主力。炮兵纵队下辖四个炮兵团,每个炮兵团一般下辖三个炮兵营。在大多数炮兵团中,有两个营装备75毫米野炮,这些野炮可能是三八式、九十式或九五式。不过三八式及其改型是数量最多的。
在辽沈战役胜利并缴获大量国民党军美制火炮之前,日制火炮一直是东北野战军的主要装备。因此,在电影《大决战》中攻打锦州城时,那成排成排由54式122毫米榴弹炮假扮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并不符合当时东北野战军的实际情况。
抗美援朝开始后,初期进入朝鲜的志愿军部队,每个军都配备了一个炮兵团。这个炮兵团通常包括两个营的75毫米野炮和一个营的105毫米榴弹炮,每个营有12门火炮,全团共有36门火炮。志愿军军级配备的炮兵团和美军步兵师对应,但远远比不上美军的师属炮兵团。美军师属炮兵团包含54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55毫米榴弹炮。
结语
三八式野炮从直接射击到间接射击的战术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战争形态演变的缩影。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火炮的作战效能,还深刻影响了战场战术的运用。尽管三八式野炮最终在二战结束后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技术革新和战术演变的经验,为现代火炮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