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并不可怕:95%是良性,这样处理最科学
肺结节并不可怕:95%是良性,这样处理最科学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这往往引起不必要的担忧。其实,肺结节大部分是良性的,不需要特殊处理。本文将详细解释肺结节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这一现象。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家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体检报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时或在门诊就诊时,发现了胸部CT中出现了"肺结节"的字眼,由于对"肺结节"的不甚了解,出现了不必要的担心或惶恐,很多人来到门诊问医生,怎么会有肺结节?自己是不是得了癌?……
其实肺结节大部分时候不必担心,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肺结节?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在胸部CT上表现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病灶,可以是单发,也可以是多发,2个或者2个以上的结节称为多发性结节。肺结节是一种影像学的客观描述,是肺部影像学的一种改变,不是一种疾病的诊断,更不能说就是肺癌。健康人群中肺结节的检出率可高达14%~35%,临床发现的肺结节中95%以上的都是良性的,不需要特殊处理,而肺癌不到5%。
肺结节怎么分类?
肺结节可以根据大小不同进行分类,直径<5mm的称为微小结节、直径5mm-10mm的称为肺小结节;也可以按密度分类,包括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后者包括部分实性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肺结节的良恶性要结合直径、密度以及影像学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其中直径较大(11mm-30mm)和密度为混合性的肺结节恶性概率较高,要给予足够重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肺结节?
以前肺部的常用检查方法是X线胸片,很难发现<1cm的病变,特别是磨玻璃病变更难被发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分辨率薄层CT联合AI(人工智能)辅助的应用,让越来越小的肺结节被查出来。另一方面,人们的疾病防范和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体检基数增加,小结节的查出率也随之增加。因此,人工智能(AI)辅助CT报告上的肺结节诊断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恐慌,建议广大患者面对肺结节时及时就诊,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
为什么会出现肺结节?
肺结节的出现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 人体吸入了肺部无法排除的灰尘、烟草或有害颗粒,沉积在肺内形成了结节;
- 肺部炎症引发的病灶或瘢痕,包括结核、真菌感染、炎性假瘤等;
- 良性肿瘤;
- 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肺恶性肿瘤和肺转移癌等;
- 还有很多肺结节无明确病因。
肺结节一般会有什么症状?
体检发现的肺结节,一般不会有症状。有些人发现肺结节后,出现咳嗽、咳痰,甚至有胸闷、气短等症状,以为是肺结节引起的,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因为一般只有支气管受到影响才会引起咳嗽、咳痰等症状,肺结节的体积小,一般不会影响到支气管导致相应症状。因此,上述症状的出现多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要到专科门诊进一步诊疗。
发现肺结节怎么办?
其实肺结节大部分并不需要治疗,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95%以上都是良性的。医生们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密度高低、边缘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鉴别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的,然后给出相应的诊疗建议。
直径≤8mm的实性结节
直径≤8mm的实性结节需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根据结节大小、有无肺癌危险因素选择不同随访周期,一般为3个月至12个月复查1次;直径≤5mm的纯磨玻璃结节
直径≤5mm的纯磨玻璃结节6个月复查1次,没变化则以后每年复查1次;直径>5mm的纯磨玻璃结节
直径>5mm的纯磨玻璃结节3个月复查1次,没变化则以后每年复查1次;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
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3个月复查1次,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提示为恶性,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
直径>8mm的部分实性结节3个月复查1次,如果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检查及评估。
以上为常用复查随诊建议,具体情况还需要和首诊大夫沟通,遵医嘱非常重要。
肺结节可以预防吗?
△预防肺结节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 不要抽烟,并远离二手烟的暴露;
- 注意防护各种室内外空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
- 避免各种职业暴露(煤炭、石油、化工、水泥等粉尘、毒气、辐射等);
- 保持良好的心态;
- 调整好生活的节奏,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并定期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本文原文来自河南大学淮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