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热播,揭秘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大秦赋》热播,揭秘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随着历史题材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秦始皇嬴政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六国的皇帝,秦始皇不仅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还为中国后续历代皇帝奠定了基础。他的统治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中国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中央集权基础
秦始皇的政治制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春秋时期晋国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据顾炎武在《日知录·郡县》中记载:“《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但实际上,秦朝的许多制度都有其历史渊源。
例如,秦朝废除宗室贵族分封制度的做法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灭公族制度。晋献公时期,晋国不再进行宗亲分封,并进一步剪灭亲近公族,为官僚制度和君主集权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时,废除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宗室无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这一改革是对春秋晋国灭公族做法的法制化。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宗法分封制度,确立以宰相为首的官僚制度和郡县制度,确立事皆决于法的法制指导思想。秦国实行法制政治,是由商鞅建立的。商鞅是李悝的弟子,得其师书,既不用于魏,遂挟法入秦,“商君受之以相秦”。他在秦国建立的法制脱胎于三晋,在三晋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高。尤其是打击公族、废除宗室贵族分封一项,实是来自春秋时晋国的灭公族,并将之进一步法制化。
统一措施:奠定国家基础
秦朝建立后,为了强化统治,维护政权稳定,秦始皇先后采取过许多统一、规范的重要措施,例如统一全国文字、度量衡、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打击反对势力等。
在交通方面,秦始皇推行“车同轨”政策,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国家负责修建的道路规格统一。在文字方面,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以秦国的小篆字体作为全国的采用标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除法定的小篆外,在社会上还流行着一种更为简易的隶书。可见,隶书字体秦朝已有,并非汉代首创。
在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相当混乱,计量单位很不一致。度量衡既是商品交换的必需工具,又和国家的赋税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始皇便以秦制为基础,下诏统一全国度量衡。这种统治措施一直沿用到清朝,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军事成就:奠定疆域基础
秦始皇在军事上的成就尤为卓著。他不仅统一了六国,还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据历史记载,秦始皇的主要军事成就包括:灭六国统一天下,南平百越,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抵御外敌。统一天下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难上加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人的思想,人们并不认同大一统,而是就应各分天下,百家争鸣,认为秦始皇是倒行逆施,从项羽推翻秦国后而分封诸王便可知,可见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难度。
工程建设:奠定基础设施
秦始皇在工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主持修建了六大工程,其中四个至今仍屹立不倒,成为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
两座宫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由于咸阳人口过多,他在渭水之南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宫殿。据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该宫殿占地300余里,虽然艺术上有夸张成分,但足以想象其雄伟壮观。秦始皇陵位于骊山脚下,距离西安约30公里,经过近40年的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景点。兵马俑作为陪葬坑之一,展示了秦始皇陵的宏伟规模。
两个水利工程:秦始皇修建了郑国渠和灵渠两大水利工程。灵渠连接岭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大运河,对秦朝大一统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郑国渠则灌溉了关中平原,使之成为千里沃野,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一个防御工程:万里长城是秦始皇最著名的工程,将秦国、赵国和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一条交通要道:秦直道的宽度可达60米,可并排行驶八辆马车,比古罗马大道更为先进。这条道路在汉武帝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运送军粮的重要通道。
思想控制:奠定文化基础
为了维护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严格的思想控制措施。焚书坑儒事件源于一场廷议,当时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主张恢复分封制。丞相李斯则主张焚毁六国书籍以维护统治。焚书事件后,由于方士的诽谤,秦始皇又下令坑杀了这些方士。但实际上,秦始皇对儒生并非全然排斥,许多儒生在秦朝担任博士等职务,参与典籍管理、礼乐制定等工作。
秦始皇的统治手段虽然严厉,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他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措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尽管焚书坑儒等事件受到后人批评,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他不仅统一了六国,更统一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