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熊猫时代》特展:揭秘大熊猫八百万年演化传奇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熊猫时代》特展:揭秘大熊猫八百万年演化传奇
2024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一楼临展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特展——《熊猫时代——邂逅黑白精灵》。此次展览由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与重庆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旨在通过丰富的图文展板和3D复原打印骨架模型,向观众展示大熊猫从古至今的演化历程,启发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精心设计,层层递进,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大熊猫的神奇世界。
熊猫大事件
在“熊猫大事件”单元,展览通过图文展板的方式,生动讲述了现生熊猫以及古熊猫化石的发现与命名过程。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神父在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的邓池沟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首次发现了大熊猫的踪迹。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他采集到了第一只大熊猫标本,这一发现标志着大熊猫正式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解密大熊猫
“揭秘大熊猫”单元主要探讨大熊猫的分类地位、食竹的适应特征以及生长发育特征。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尽管属于食肉目,但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这一独特的饮食习惯是其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
大熊猫演化
“大熊猫演化”单元是整个展览的亮点之一。这里展出了禄丰始熊猫、武陵山大熊猫、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的3D复原打印骨架模型,以及古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和古人类的化石标本。这些展品生动地阐释了大熊猫与人类同行八百万年的演化故事。
大熊猫的祖先可以追溯到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最古老的成员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大熊猫的祖先体型比现代大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们已经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进入鼎盛时期,其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的“桡侧籽骨”,主要用于握住竹子。
保护大熊猫
“保护大熊猫”单元介绍了大熊猫现在的生存状况、保护措施及取得的成果。截至2024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已增至近1900只,这一数字相较于40年前的1114只有了显著增长。然而,大熊猫仍面临栖息地碎片化、气候变化等威胁,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大熊猫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其保护工作不仅关乎单一物种的存续,更牵动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通过此次展览,呼吁社会关爱濒危野生动物,关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