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中国文化的新名片
大熊猫:中国文化的新名片
2023年4月27日,旅美大熊猫“丫丫”终于回到祖国怀抱,这一事件不仅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也让世界再次聚焦于这一中国特有物种。大熊猫,这一被誉为“活化石”的珍稀动物,早已超越了其生物学意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形象与价值观。
大熊猫的国际形象与文化价值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表征物之一,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提供多元路径。符号学视域下,大熊猫符号在认知、意象、情感维度分别蕴含表征民族形象、彰显民族审美、传递民族精神的独特价值,受外交媒介、影像符号及赛事符号的赋义、延伸、借代,完形为当代国际传播的符号系统。讲好大熊猫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以传播势能、符号内涵、技术赋能为着力点,助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认知维度,大熊猫表征着中国的民族形象。它寓意着中国尊重自然、绿色环保的形象,同时也传递着亲切友好、平易近人的特质。大熊猫的认知成本低,其讨喜的外形天然携带“萌”“可爱”的意指,能够调动海外受众内心积极正面的情绪,更大范围获得普遍性认同,深化对中国“亲切”“友善”形象的认知。
在意象维度,大熊猫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其浑身“黑”“白”二色对比分明,与中国古代色彩观建立在以儒家“天道”和道家“阴阳五行”之上的“青、黄、赤、白、黑”五色体系相耦合,亦体现太极、八卦、水墨等元素。其圆润的外形,再现东方美学中“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式,体现中国强调整体、平衡、自然、有序的民族审美风格。
在情感维度,大熊猫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以竹为食的习性,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其低调温和、稳如泰山的内在性情,与中国“和睦”“和谐”“和平”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体现我国在国际交流中协和万邦,与他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意识与以和为贵、亲仁善邻的民族精神。
熊猫外交:连接世界的友谊使者
新中国成立后,熊猫外交成为外交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1941年11月9日,宋美龄代表国民政府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此后,以大熊猫为媒筑建中外友好情谊的方式愈发频繁,大熊猫开始被赋予“友谊使者”的寓意。
近年来,大熊猫在外交中的作用愈发凸显。2024年4月,大熊猫“金喜”和“茱萸”启程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开启为期10年的旅居生活。这是中西两国开展大熊猫国际合作以来,第六只和第七只赴西班牙的大熊猫。西班牙已成为欧洲地区大熊猫国际合作繁育成果最为丰硕的国家,双方在大熊猫保护繁育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得到改进提升。大熊猫热还带动了两国人文交流,中西人民的友谊更加牢固。
文化产业中的大熊猫:从生态旅游到创意大赛
大熊猫的形象不仅活跃在外交舞台上,更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中,形成多元化的熊猫主题产品。在四川雅安,依托大熊猫文化,生态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荥经县的龙苍沟镇万年村,借助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建设,发展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打造充满大熊猫元素的“貊貊家园”,吸引游客前来感受。
成都举办的“熊猫家园·首届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更是将大熊猫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大赛面向全球征集以大熊猫形象或其文化内涵为创作核心的原创作品,吸引了来自日本、美国、土耳其、新西兰、乌克兰、乌拉圭、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创意人士和企业参赛。作为大赛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熊猫创享计划”发布会在国际熊猫日当天举行,都江堰市将组织市域内参赛者参与多个类别的比赛,并搭建平台推动优秀作品落地。
大熊猫,这一中国特有物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从外交舞台到文化产业,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播,大熊猫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形象与精神,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的新名片,大熊猫将继续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