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500年栽培史,地黄如何从蔬菜变成“养生明星”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45: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500年栽培史,地黄如何从蔬菜变成“养生明星”

地黄是一种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草本植物,从北魏时期开始人工种植,至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特征、食用价值及药用价值。从唐代驯化为菜园中的蔬菜,到如今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地黄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与探究。

地黄的生物学特征

地黄,属于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部是主要的药用及食用部位。


图1-2:地黄田间植株

地黄的根部形态因品种和生长环境而异,鲜地黄常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且浅红黄色,肉质细腻,断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气微、味微甜兼微苦,有浓烈的中药味道。

干地黄(即生地黄)则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极皱缩,断面乌黑发亮,具有粘性,无臭,同样具有微甜的味道。

地黄在田间的株高约20㎝~30㎝,茎紫红色,根状茎肥厚,以地下块茎食用或者入药。



图3-4:地黄之花

地黄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叶状,向上则强烈地缩小成苞片或者缩小后在茎上互生。

地黄的花“筒”状,花具长1~3㎝,有细梗。弯曲后向上升在茎顶上略排列成总状花序。


图5-6:花坛上的地黄

地黄的花瓣内有很多条纹,这是地黄专门为引导授粉昆虫而“设计”的蜜“导”。当授粉昆虫进入花朵内吮吸花蜜的时候,其背上就会粘着位于花冠筒上雄蕊的花粉。当昆虫“转株”到另一棵地黄上吸蜜时,就把花粉带到了异株的花柱上,帮助地黄“传 宗 接 代”。

地黄的花果期在4~7月份,蒴果卵形或长卵形。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可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3种。


图7-8:野生地黄

这些特征不仅让地黄在植草界中独树一帜,也为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地黄的栽培历史

地黄的人工栽培始于北魏,至今约1500多年。到了唐代,家家户户都在菜园之中种植地黄,乃成为一种时尚。


图9-10:野生地黄

《神农本草经》中载:“(地黄)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地黄在中药材之中,列为“上品”,与“玄参”“当归”“羌活”并称“四大仙药”,再加上“久服,轻身不老”的功效,所以种植地黄食用地黄,就成了人们“求仙问道”的一种“必要条件”。

甚至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为种植地黄宣传地黄功效“呐喊助威”。比如刘禹锡就有著述讲,病人吃了地黄能“吐”出身体里的“妖 怪”,随后疾病就好了。


图11-12:野生地黄

但是到了宋代,种植地黄的效益就大不如从前了,几乎到了“荒”“废”的地步,而且还把地黄“逐”出了菜园,让它回归于荒野。

原因是人们发现种植地黄的产量不如种植其他蔬菜产量高,而且地黄的“中药味”很难“处理掉”,在口感与风味上远不及其他蔬菜。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套”在地黄上的各种“神”“奇”光环在这个时候并不“耀”眼了。


图13-14:地黄地下块茎

现代研究表明,地黄富含多糖、地黄苷、地黄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在食用上,地黄可以炖汤、煮粥、泡茶等多种方式呈现。例如,生地黄炖鸡汤,将生地黄与鸡肉、红枣、枸杞等食材一同炖煮,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滋补养生、益气养血的功效;生地黄粥则更适合夏季食用,有助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缓解暑热症状。

这些食用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充分利用了地黄的营养价值。


图15-16:地黄人工种植

地黄的药用价值

地黄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地黄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以及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症状。

地黄还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在六味地黄丸中,地黄作为君药,与山茱萸、山药等药材共同发挥滋补肝肾、益精填髓的作用。


图17-18:漂亮的地黄花朵

这些药用价值使得地黄在中医药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明星”“网红”药材。

地黄与古代文学

地黄不仅在现代社会之中备受瞩目,在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也频繁出现。

宋代陈渊在《下汴》中描写“地黄”:

“参天古柳鸣蝉急,卷地黄流转岸多。好去扁舟稳扶柂,秋风吹水易扬波。”


图19-20:外观颜值靓丽的地黄花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采地黄者》中生动地描绘了乡民在灾荒年间采地黄以换取粮食来解决温饱问题的艰辛生活。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明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也间接体现了地黄在民间生活中的重要性。


图21-22:野生的地黄

地黄的身影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能在古人的诗词中找到痕迹,这无疑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结语

综上所述:地黄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丰富的食用价值和显著的药用价值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从唐代被驯化为蔬菜到如今成为中医药领域的瑰宝,地黄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努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地黄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与福祉贡献力量。


图23-24:杂草丛中的地黄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