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溪山战役:北越春节攻势失败,美军首现反战浪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00: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溪山战役:北越春节攻势失败,美军首现反战浪潮

1968年,越南战场陷入胶着,尽管美军与南越联军占据压倒性实力,但在北越人民军与南方抵抗力量的不断袭扰下,他们束手无策。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使美国军费激增54%,创下了惊人的纪录。同时,彩色电视在美国逐渐普及,然而在整个越战期间,美国并未正式宣战。政府无法限制战时新闻,媒体得以自由报道,记者们聚焦于战场的残酷画面,这些直接、震撼的画面让美国公众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震惊之中。紧接着,美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掀起了反战热潮,对林登·约翰逊政府形成了空前的政治冲击波。

在北方,尽管美军地面部队未曾突破17°线的防线,但“滚雷行动”对北越的破坏力惊人。工业设施、能源储备、粮食供应和交通网络无一幸免,遭受严重摧残,这大大打击了北越的战备与士气,局势变得极其严峻。随着战争陷入胶着,尽管美军仍在苦苦支撑,但美国决策层已显露出不安。北越同样面临压力,持续的僵持可能成为其难以承受之重。因此,为了在国内的反战情绪中寻求突破口,促使美国政府动摇,从而扭转局势,北越国防部长武元甲做出了决战的决定。

这就是他下定决心孤注一掷的背景。在1968年初的越共十四中全会上,越南民主共和国定下了全年决战与全面崛起的战略蓝图。据此,北越军事指挥部精心策划了"春节攻势",部署精兵强将直扑溪山基地,旨在诱使美军介入。与此同时,北越正规军与南方革命武装合力,采取巧妙的声东击西战术,向南越掌控的大城市发起了震撼人心的大规模攻势。尽管双方实力悬殊,北越与南越游击力量合计约五十万对上百万的美越联军,且在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但这是一场堪称英勇的逆境挑战。一切始于那场决定性的溪山战役。

在越南广治省的瑰宝——溪山,一座历史与战略交汇的村落静卧其中。这里,地理位置独特,邻近越南与老挝的国境线,仅仅10公里之遥便是赫赫有名的胡志明小道。北纬17度线的北部边缘,它保持着20公里的距离。早在五十年代,法国的眼光已经洞察溪山的要冲,掌控这里,如同握住了监控胡志明小道的命脉,能对南下的北越军队和物资实施精准打击。随着美国全面投入越战,他们在溪山驻扎了庞大的4200名陆战队力量。这片基地,长达1.6公里,宽0.8公里,内部构筑了47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堡垒,加上无数沙袋防御工事,堪称固若金汤。外围更是森严,七层铁丝网密布,每一道防线都配备了声控传感器、定向地雷和照明弹,犹如一座严密的军事堡垒。

尽管溪山犹如钉子般嵌入北越关键交通线上,但它地理位置孤立,仅依靠一座机场和9号公路维系与外界的联系。这种孤立使得它极易陷入包围,面临成为下一个奠边府的险境。很快,北越的第320和324师封锁了道路,目标直指拦截美军援军,而第304和325师则如猛虎下山,向溪山逼近。这些参与过奠边府血战的精锐部队,身经百战,斗志昂扬。更有两个炮兵团、一个高射炮团、一个工兵团和一个装甲营作为后盾,这场战斗对北越来说堪称实力雄厚。可是,在决战前夕,一名绝望的北越上尉因晋升无望,竟倒戈相向,泄露了部分战略。美军借此情报,迅速增派了6辆M-48A3主炮坦克和10辆M50A1履带车至溪山基地,兵力一举增至6000人,形势骤然逆转。

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计划调整已无暇顾及。武元甲坚持既定策略,1968年1月21日,越南军队集结了苏联与中国提供的强大火力,包括152毫米加榴炮、130毫米加农炮、122毫米火箭炮和82毫米迫击炮等各种口径的重炮,以一天内投射1500吨炮弹的惊人规模,揭开了"春节攻势"的壮丽篇章。借鉴奠边府战役的战术,炮火先行,步兵随后紧随其后,不同以往的是,这次冲锋伴随了坦克的掩护。美军坚守阵地,同时寻求空中和地面火力的双重支援,与越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当溪山基地遭受袭击的消息传来,驻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心中暗喜。自德浪河谷一役后,北越部队如幽灵般活跃,游击战术让美军疲于应对,却无法锁定其主力。如今,越南军队竟然主动集结,似乎在无意中放弃了他们的强项,这在威斯特摩兰眼中正是他们自陷困境,是美军扭转战局的绝佳时机。因此,他果断调集兵力,目标直指消灭越军有生力量,同时寻找机会用重兵实施对北越主力的致命包围。

威廉·威斯特摩兰溪山的巧妙布局成功地吸引了美军的目光,武元甲的战略目标已然达成。借此良机,北越正规军与南越游击队伍化身为平民与难民,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南越各大城市,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南越情报网络竟毫无察觉。新年第一天,农历的庆祝氛围下,南越军队因春节休战协议放松警惕。黎明时分,数十万隐藏的北越武装和游击部队如猛虎下山,对超过百个城镇、美军基地和机场发起了雷霆一击。在这一天,包括美军司令部、美国大使馆和总统府在内的关键设施悉数遭受冲击。

北越的春节攻势过于轻率,未能预见南越民众的团结与韧性。原计划指望枪炮声中的民心动摇,却未料到南越民间力量的坚不可摧。无重型武器的越军面对对手的坚决防御,后续攻势显得力不从心。美军凭借卓越素质,迅速从慌乱中恢复,引领南越军队对北越实施了有力的反攻,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在西贡周边,南越军队与北越的激烈战斗于2月5日达到了高潮。尽管顺化等城市抵抗顽强,但北越的攻势如疾风骤雨,迅速席卷过后,战场的重心重新转回溪山区域。当日,越军以凌厉之势向881高地和861高地上的美军阵地发起了猛烈冲击。

作为溪山基地的制高点双雄,881和861高地曾遭受越军的猛烈冲击。然而,面对美军凌厉的空中攻势,搭载F-4、F-105、B-52、A-1、A-7等多型号战机,总计两万多次的狂轰滥炸,美军的制空权决定了战局走向。他们以8万吨的惊人炸弹量,将溪山基地周边地带几乎夷为废墟,彰显了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

在溪山基地的激战中,越军如猛虎下山,突袭占据高地的美军战壕,引发了残酷的白刃对决。美军或许是战斗激情燃烧,或是对防弹装备充满信心,竟在近在咫尺的危险中投掷手榴弹。可是,美军凭借重炮之力,迫使越军不得不撤退。2月9日晚,越军再次全力冲击,虽然突破了西侧防线,但代价惨重。后续美军预备队加入战场,越军撤退,阵地失而复得。紧接着的2月17、18日和29日,越军如同潮水般涌来,却屡遭美军有力反击,攻势一次次受挫。

华盛顿的林登·约翰逊总统因溪山前线的严峻战事而坐立不安,美军的8万吨空投炸弹威力惊人,是广岛核爆的五倍,却未能撼动越军固若金汤的包围圈。3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越军选择以攻势来纪念奠边府战役的周年。美军全力以赴,对越军实施了史无前例的59次地毯式轰炸。前线的烽火连天,经媒体的聚焦,牵动着全国乃至西方的目光。1968年2月至3月,越南战场的新闻中,近乎四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追踪溪山战役。此刻,"奠边府的阴霾"再次笼罩全球,如同14年前法国的惨败。美国人忧虑,溪山是否会成为他们心中的"新奠边府",一场决定性的转折点。

白宫智囊沃尔特·罗斯向总统约翰逊揭示了溪山基地的战略蓝图,随着3月底“春季风暴”战役的溃败,美军得以抽身增援,于4月1日黎明时刻,集结两万余人的联合部队(包含陆军骑1师、海军陆战队9团及南越37特种营),发起了名为"飞马"的大规模行动,旨在解放9号公路。同时,溪山美军积极响应,向越军发起了有力反击。然而,面对美军的压倒性力量,越军渐显疲态。在4月6日,越南军队采纳游击策略,化整为零,悄然撤离至老挝,结束了这场历时77天的溪山封锁战。

在溪山战役中,北越投入3.4万兵力,而美军与南越军、老挝军合共4.5万人对抗。尽管双方战后都力求粉饰战绩,越南官方报称阵亡2441人,伤5036人,总计7477人,325师和304师各有惨重代价。而美国官方曾声称击毙并伤敌1.5万人,自身损失648人。然而,根据解密的美军资料,实战场上发现的北越军尸体数为1602具,推测其阵亡人数可能达到5550人。美军在溪山战役中,陆战队就有274名阵亡,2541人受伤,还不包括其他盟军的损失。综合计算,整个联军的实际伤亡接近6500人。

尽管溪山之战的伤亡数据不像美国所说的那般悬殊,但春节攻势中,北越遭受的损失确凿无疑,正规军阵亡人数高达4.5万人,南方的游击和地下力量也遭到了致命打击。春节攻势无疑是北越惨败的一章。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依托背后大国的支持,逐步恢复元气,伺机再起。反观美国,虽然固守溪山,但激战代价惨重,使其陷入国内政治的泥沼。1968年的大选年,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以结束越南战争为口号,质疑约翰逊政府的决策:投入巨资,牺牲无数,漫长征战,其价值何在?美国的焦点本在对抗苏联,欧洲才是重心,将数十万军队深陷东南亚,是否明智之举?

尼科尔斯强有力的批评深入人心,引发了广泛共鸣。约翰逊为争取选民支持,果断决定替换鼓吹增兵的威斯特摩兰,任命艾布拉姆斯执掌越战指挥权。可是,艾将军上任后首项行动即遵循约翰逊的策略,从溪山撤军。看似防守失利,实则出于战术考量:北越在长山山脉开辟了新路线。美军欲阻断越军攻势,必须越过溪山,沿9号公路挺进,将防线推进至老挝,构建一道坚固的胡志明小道封锁线。

任何干预老挝中立性的尝试,都将对美国的政治立场构成严重冲击,就像威斯特摩兰的前车之鉴。美军曾因未能封锁关键的胡志明小道,导致溪山基地价值大打折扣,最终选择放弃,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1968年7月5日,溪山基地的落幕伴随着五名美军陆战队员的牺牲,标志着越南战争的严峻现实。越共的顽强抵抗表明他们不会轻易放过任何挑战。随后的十个星期,冲突升级,400名美军战士陨落,2300多人受伤,这股痛楚激起了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从校园的抗争到全民的游行,甚至连美国的反战浪潮也跨越大洋,席卷了欧洲大陆,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这场反战运动与社会动荡交织并进,共同孕育出一股强大的反对之声。

民主党内部对约翰逊的越战决策发出强烈反对声浪,巨大的压力迫使他在保全党派利益的考量下,决定结束“滚雷行动”,承诺美军逐步撤离越南,并无奈退出总统竞选。这场战争的政治本质被克劳塞维茨深刻揭示:“战争即政治的延续”。尽管北越在军事上遭受重创,但他们凭借这场冲突的政治影响取得了胜利。最终,1968年,约翰逊总统黯然离职,尼克松在民主党候选人汉弗莱的挑战下当选美国第37任总统,标志着越战进入了尼克松的新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