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技术助力肯尼亚培育“超级豆”,产量增六成农民增收8万先令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36: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技术助力肯尼亚培育“超级豆”,产量增六成农民增收8万先令

2023年12月,在肯尼亚纳库鲁郡的马坦吉提萨村,村民汉娜·万吉库迎来了一个丰收季。她种植的新型粮用菜豆“切啦垄”产量达到了每公顷2.5吨,比当地传统品种高出60%。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菜豆不仅产量高,还耐旱,非常适合肯尼亚的气候条件。汉娜说:“粮食丰收是最令我们农民高兴的事,感谢中国的先进技术帮助了我们。”

“切啦垄”是南京农业大学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历时7年联合研发的新型菜豆品种。这个项目始于2016年,当时中国政府援建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刚刚揭牌。这个实验室是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最领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良种选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切啦垄”的成功并非偶然。自1994年起,南京农业大学就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开展“中肯高教合作计划”。1997年,刘高琼教授来到埃格顿大学担任园艺学客座教授,成为较早抵达肯尼亚的中国农业使者之一。他发现肯尼亚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如果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开发适宜的粮食作物,一定可以使当地农民摆脱饥饿与贫困。

然而,肯尼亚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22年,肯尼亚遭遇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多地玉米几乎绝收,超4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难题。开发适应干旱气候的新品种成为肯尼亚政府的迫切需求。

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决定培育一种适合当地种植的耐旱、高产粮食新品种。他们选择了菜豆作为突破口,因为埃格顿大学有粮用菜豆育种基础,当地也有种菜豆的习惯,培育耐旱的豆种更容易被农民接受。

经过7年的努力,2020年,“切啦垄”终于诞生了。这种新型粮用菜豆富含蛋白质,比普通粮食、蔬菜更能满足人们的营养需求,且一年可种至少2-3茬,产量有保障。

2023年,“切啦垄”开始在马坦吉提萨村示范推广。南京农业大学派出专家累计培训当地村民和农技工作者156人次。汉娜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作为小学退休教师,她具备一定的农业技术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她不仅成功种植了“切啦垄”,还学会了番茄嫁接技术,将青枯病发病率从80%降到10%以下,番茄产量由近乎绝收提高到亩产5000-6000公斤。

据统计,使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后,每亩田收入可增加8万-10万肯先令(约合人民币4424-5530元)。汉娜一家的年收入增加了约30万肯先令(约合人民币1.66万元)。

有了汉娜的成功示范,2024年,马坦吉提萨村实现了“切啦垄”的全村种植。纳库鲁郡农业部门的农技推广专员露丝表示:“这是适合当地种植的好品种,农民们有很大的兴趣。”

南京农业大学通过打造“国际组织支持、当地政府参与、中肯高校合作”的“三位一体”减贫模式,助力肯尼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如今,汉娜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她带动周围近200家农户种植“切啦垄”。埃格顿大学校园里,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也在加速成长。实验室教师斯蒂芬•吉森古表示,得益于实验室的先进设备,肯尼亚乃至东非的农业育种方向正在转变,“现在,我们正在从传统育种转向作物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

2019年,联合实验室成为科技部首批认定的14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之一,软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已收集小麦、玉米、黄瓜、番茄、木薯等种质资源千余份,育成粮用菜豆、高粱、小米、花生等十余个新品种。

2024年10月31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该项目被评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一粒小小的豆种,不仅改变了马坦吉提萨村的命运,也成为了中肯友谊的生动见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