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力群教授团队揭秘颅内动脉支架新突破:短期风险与长期获益的平衡
焦力群教授团队揭秘颅内动脉支架新突破:短期风险与长期获益的平衡
近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焦力群教授团队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为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PTA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该研究通过对两项大型临床试验——SAMMPRIS和CASSISS——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揭示了PTAS在不同责任动脉狭窄患者中的疗效特点。
从SAMMPRIS到CASSISS:两项里程碑式研究的启示
2011年发表的SAMMPRIS试验首次对PTAS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进行了对比研究。该试验纳入了45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结果显示,PTAS组在术后90天内的卒中或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14.7% vs 5.8%)。这一结果一度引发了对PTAS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随后,中国学者主导的CASSISS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该研究纳入了50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同样发现PTAS组在短期内具有更高的卒中风险。这两项研究的结果使得PTAS在临床上的应用趋于谨慎,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更加倾向于保守的药物治疗策略。
焦力群团队的新发现:短期风险与长期获益的平衡
焦力群教授团队的研究基于对SAMMPRIS和CASSISS两项试验的原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团队将患者按责任动脉的不同(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进行分层,评估PTAS在各亚组中的疗效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PTAS在短期内(90天内)确实增加了卒中风险,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一致。然而,在长期随访中(1年以上),PTAS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在卒中或死亡的复合终点上并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提示,尽管PTAS可能带来短期风险,但其长期疗效是值得肯定的。
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这一研究结果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它提醒医生在选择PTAS时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短期风险的承受能力。其次,对于那些经过严格筛选、适合接受PTAS的患者,医生和患者可以更有信心地选择这一治疗方案,因为长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此外,研究还提示,术后管理和监测至关重要。患者在术后需要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同时,规范的抗栓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措施对于降低长期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时代的个体化治疗
焦力群教授团队的研究为进一步优化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通过更精细的患者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PTAS的优势,同时降低其风险。
例如,通过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等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哪些患者更可能从PTAS中获益,哪些患者则更适合选择药物治疗。此外,支架设计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可能进一步提高PT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焦力群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PTAS提供了重要参考。它不仅揭示了PTAS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疗效特点,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PTAS有望在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