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活动是心理健康“良方”,专家推荐3-5人小圈子
社交活动是心理健康“良方”,专家推荐3-5人小圈子
“社交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支持和鼓励。”这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石扩在接受《工人日报》采访时的明确表态。作为职场压力管理专业心理门诊负责人,石扩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指出社交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在所属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还能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助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小型社交活动:缓解焦虑的良方
石扩特别推荐3-5人的小型社交活动。他解释道,这样的规模有助于参与者围绕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激发彼此的热情和投入,从而增加正面的心理体验。此外,小型社交活动还能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人感到安全和舒适,这对于缓解焦虑和压力至关重要。适度的挑战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应对,进而提升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
实用社交技巧:从破冰到建立友谊
对于那些不习惯参加社交活动的人来说,石扩给出了几条实用的建议:
设定小目标:可以从简单的社交行为开始,比如在社交活动中主动向三个人介绍自己。这样的小目标既能帮助克服社交恐惧,又能逐步建立起社交网络。
提前准备话题:在参加社交活动前,可以预先准备一些话题或问题。比如,可以询问对方的超能力愿望,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话题往往能引发有趣的讨论;或者分享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就感,让对方更好地了解你的职业背景;美食和旅行也是拉近距离的好话题,能激起对方的分享欲。
运用放松技巧:如果感到焦虑,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或正念等放松技巧来缓解紧张情绪。降低自我期待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不必苛求每次社交都达到完美的效果。
建立支持性网络:在职场中,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同辈支持性网络。遇到压力和焦虑时,可以相互寻求情感支持,分享经验。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态度的同时,多关心和理解同事,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向上社交时,多展现个人职业价值,进行透明清晰的沟通,定期寻求工作反馈和指导。
社交活动与心理健康:研究数据的支持
研究数据也支持了石扩的观点。一项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探讨了大学室友对学业表现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室友之间的学业表现相似性显著高于随机分配的预期,表明室友之间存在明显的同伴效应。这意味着,良好的社交关系不仅能丰富社交网络,还能在学业上相互激励,促进共同成长。
另一项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则探讨了社交隔离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隔离显著增加了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成瘾风险,孤独感和焦虑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这进一步说明了社交活动对缓解孤独感和焦虑的重要性。
社交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友谊,还能有效促进心理健康。通过参与小型社交活动,运用实用的社交技巧,每个人都能在社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从而提升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