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重点推进:静脉穿刺感染全程防控方案
国家卫健委重点推进:静脉穿刺感染全程防控方案
静脉穿刺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但如果不正确处理穿刺部位,可能会导致感染等严重后果。护士小姐姐们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小技巧,比如如何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与干燥、如何正确固定穿刺部位以及定期更换敷料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感染,保障健康。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掌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为什么需要重视静脉穿刺感染防控?
静脉穿刺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甚至恶化患者预后、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医疗花费和医务人员工作量,疾病负担十分可观。其实绝大部分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将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作为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重要目标之一,列入2021年度十大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可见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如何做好静脉穿刺感染防控?
无菌操作技术
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其他感染的防控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外周静脉导管(PIVC)的无菌操作步骤:
- 在开始操作之前,清洁放置 PIVC 插入材料的工作区域,并用消毒剂擦拭;然后准备所有相关材料。
- 在接触患者之前执行手卫生(时刻 1)。
- 摆正患者的姿势以便最佳地观察 PIVC 插入点,并确保患者舒适。检查 PIVC 插入点以找到静脉。
- 执行手卫生(时刻 4 和时刻 2)。
- 准备一个包含 PIVC 置入所需所有组件的无菌包,并以一种所有内容都易于获取的方式打开,但要小心不要触摸插入包的内部无菌表面。将皮肤消毒溶液(例如 2% 氯己定葡萄糖酸盐加 70% 酒精 [乙醇或异丙醇])倒入无菌包中的容器。如果使用预浸湿的棉签,打开棉签包装并将其放入无菌插入包区域,而不触摸棉签。
- 打开 PIVC 包装,不要触摸 PIVC,将其放入 PIVC 插入包区域的无菌表面上。
- 绑上止血带(理想状态下,止血带在使用前应消毒,但是不切实际,如果可以的话,使用一次性的止血带)。
- 在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之前执行手卫生(时刻 2)。
- 如果使用手套,请戴上非无菌一次性手套,注意不要触摸可能被污染的表面,如手套盒外部或附近的表面。
- 用皮肤消毒剂彻底清洁预定的插入部位,并让其干燥。
- 插入 PIVC 时不要用手指触摸插入部位。如果触摸了插入部位,该部位应视为潜在污染,并需要重新消毒。如果在不触摸插入部位的情况下无法进行 PIVC 穿刺,应使用无菌手套,以确保触摸部位不会污染插入区域。
- 松开止血带。
- 在不触摸任何无菌组件的情况下,将 PIVC 连接到所需的设备(例如,U 塞管、输液管/输液装置)。
- 放置的无菌敷料固定 PIVC,并确保覆盖插入部位。理想情况下,应使用封闭的透明的半透膜 PIVC 敷料,因为这样可以在不取下 PIVC 敷料的情况下每天直观检查插入部位。
- 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将 PIVC 插入针放入锐器容器中(盛装废物和锐器的容器最好在手能操作范围内),并用消毒剂清洁插入台面。
- 脱下手套。
- 在无菌操作后和接触患者后执行手卫生(时刻 3 和时刻 4)。
穿刺部位的护理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台北荣总护理部提供的护理指南建议:
- 留置软针的部位如果有回血或红、肿、热、痛等,应通知护理师。
- 留置软针的手臂(或腿部)应避免用力或弯曲关节。
- 不可以自行调整点滴的滴速。
- 点滴输液水平面应高於留置软针的部位至少90公分。
- 洗澡的时候要注意留置软针的部位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如果不小心弄湿了,请通知护理师处理,减少因潮湿地浸润而导致静脉炎发生。
- 成人留置软针的部位如果没有异常情形,原则上每3~4天会更換软针及点滴管子;孩童之留置软针注射部位,如果沒有发生静脉炎或浸润等合併症,则可留到靜脉點滴的療程結束。
观察与监测
护理人员和患者都应密切关注穿刺部位的状况,一旦发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处理:
- 红、肿、热、痛等局部炎症表现
- 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 渗血、水肿、分泌物、硬块等异常现象
特殊感染情况的处理
当穿刺部位出现感染迹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台北荣总护理部提供的护理指南建议:
- 留置软针的部位如果有回血或红、肿、热、痛等,应通知护理师。
- 留置软针的手臂(或腿部)应避免用力或弯曲关节。
- 不可以自行调整点滴的滴速。
- 点滴输液水平面应高於留置软针的部位至少90公分。
- 洗澡的时候要注意留置软针的部位必须保持清洁干燥,如果不小心弄湿了,请通知护理师处理,减少因潮湿地浸润而导致静脉炎发生。
- 成人留置软针的部位如果没有异常情形,原则上每3~4天会更換软针及点滴管子;孩童之留置软针注射部位,如果沒有发生静脉炎或浸润等合併症,则可留到靜脉點滴的療程結束。
银离子敷料的使用要点
银离子敷料是一种对耐药细菌、真菌和病毒有广谱活性的抗菌剂。银离子敷料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感染的效果优于常规抗生素治疗,在临床中常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如纳米银、磺胺嘧啶银等均被应用于治疗感染。
将银离子敷料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感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如使用碘伏消毒皮肤,需用酒精或生理盐水将碘伏擦拭干净后,再使用银离子敷料。
- 银离子敷料大小应合适,一般以 2 cm×2 cm 为宜,过小不能完全覆盖,避免覆盖范围过大而影响对周围皮肤的观察。
- 银离子敷料应每 2-7d 更换一次,当敷料浸湿或松动时应及时更换,不可高频率更换,避免引起感染。
- 银离子敷料拆开后不可重复使用。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在揭开敷料时避免将导管脱出。
如何落实预防措施?
系统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分享的“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从指南到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以下管理要求:
- 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职责;
- 应当由取得医师、护士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应技术培训的医师、护士执行血管导管留置、维护与使用;
- 接受各类血管导管使用指征、置管方法、使用维护、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掌握操作规程,加强患者及家属宣教;
- 医务人员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
- 中心导管置管环境应当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医疗机构Ⅱ类环境要求;
- 建立主动监测和报告体系,开展监测,定期分析反馈,持续质量改进,预防感染,有效降低感染率。
具体操作
- 置管前: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减少不必要的置管;评估置管部位和全身状况。选择满足病情和诊疗需要的最少、最小导管。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各种敷料等医疗用品应当符合医疗器械管理相关规定的要求,必须无菌;医务人员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医务人员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医务人员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医务人员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医务人员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医务人员充分评估风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工作措施。
- 置管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最大无菌屏障要求,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铺覆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应立即更换。置管操作辅助人员应戴工作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手卫生。完全植入式导管(输液港)的植入与取出应在手术室进行;采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建议采用含洗必泰醇浓度>0.5%的消毒液进行皮肤局部消毒;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置管长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
- 置管后: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无菌纱布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次/7天,若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医务人员接触置管部位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当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当及时处理。
预防胜于治疗。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致的护理和持续的监测,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穿刺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