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提速,2045年有望破万亿元市场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提速,2045年有望破万亿元市场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市场化应用的关键阶段。中国信通院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受巨大市场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将在多个领域展现广阔应用前景。
日前,中国信通院发布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与市场中的新进展。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迭代,人形机器人正迎来市场化应用的关键阶段。报告指出,受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和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正沿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而“小脑”则从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向基于学习的控制方法逐步演进,意味着机器人在自主学习与适应能力上的显著提升。
人形机器人不仅是科技进步的象征,也是社会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其潜在应用场景广泛,涵盖生产制造、社会服务以及特种作业等领域。例如,在制造业,人形机器人能够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辅助或替代人力从事农业采摘、汽车组装等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在社会服务领域,它们能为家庭生活、物流配送以及安保巡逻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在特种作业方面,人形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完成深海探测、排爆、核电站等高风险任务,有效降低工人的安全风险。在航空航天领域,它们更是能够承担长期驻守空间站的责任,执行高难度的科研与维修任务,显著延长人类在外太空的工作时间。
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基本形成,涵盖了从上游零部件生产到中游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制造,再到下游终端应用研发的各个环节。不过,目前人形机器人尚未在下游领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落地,整个产业链仍需进一步构建和优化。在未来几年内,年均目标是将人形机器人应用逐步推向更高的层次,预计到2028年全能型人形机器人整体可达到Lv1等级,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
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将达到Lv2等级,实现特种场景与部分工业的落地应用;而到2045年,人形机器人所处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全面覆盖各个行业。这一预测显示,人形机器人不仅是人工智能与机械工程交汇的成果,更可能是未来经济的新生动力。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潜在风险与挑战,报告同样给出了一些深思。比如,尽管其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可能,但如何确保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如何降低其使用成本,将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要点。尤其在较为初期的市场,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将是其成功落地的关键,而随着规模化应用的推进,供应链的降本增效也是必须克服的障碍。
至于人形机器人如何影响现代社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未来发展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形式,形成新的市场格局。人们普遍期待,人形机器人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继PC、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新一代终端产品,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总的来看,报告描绘出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的美好愿景,不仅推动技术创新,更深化了社会对科技产品的理解与接受。
总之,随着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技术与市场上的成熟,其潜在的价值将会在未来得到全面释放。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推动这个新兴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一同迎接更加智能化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