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经不调到子宫肌瘤,然谷穴治疗妇科病全解析
从月经不调到子宫肌瘤,然谷穴治疗妇科病全解析
然谷穴是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位于足内侧缘,在足舟骨粗隆下方的凹陷处,处于赤白肉际。它具有益气固肾、清热利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科病证,如月经不调、阴痒、带下病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然谷穴在治疗妇科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然谷穴的定位与功能
然谷穴位于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属于足少阴肾经。它具有益气固肾、清热利湿、消胀等多种功效,尤其适用于治疗妇科病证,如月经不调、阴痒、带下病等。通过按摩、针刺或艾灸等方式刺激然谷穴,可以缓解相关病症,但操作时需注意力度和方法,必要时应咨询专业医生。
然谷穴治疗妇科病的理论依据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提出的心-肾-子宫轴理论,为然谷穴治疗妇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指出,子宫之藏泻,由心肾所主。子宫之藏,实乃肾之封藏,子宫之泻,实乃心气之泻;心肾交合,坎离既济,才能推动阴阳消长转化,维持生殖节律健康。心-肾-子宫轴是调控排卵的核心,与西医学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在月经周期中的调控作用类似,广泛指导着月经失调、闭经、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先兆流产等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
然谷穴作为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与肾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肾经属肾络膀胱,与心经相表里,通过经络系统与心、肾、子宫形成紧密的联系。在心-肾-子宫轴理论中,然谷穴通过调节肾经气血,影响心肾交合和阴阳平衡,从而对妇科病产生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国医大师贺普仁在针灸治疗妇科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然谷穴在多个妇科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有关。现代医学采取性激素或手术治疗,尚无其他理想疗法。本病相当于中医“癥瘕”。多由情志失调,忧思过度引起肝脾不和,致使冲任功能紊乱,气血瘀积或痰湿凝滞,郁久而成积。如久病失血,则气血双亏,出现体虚病实之证。
临床表现:子宫逐渐长大,较坚硬,多于下腹触及肿块,一般无触痛,时感腹痛,月经量多,或伴带下,腰骶酸痛,身倦乏力,头晕,心慌,五心烦热,舌淡,脉缓而细弱。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散结。
取穴:关元、中极、水道、归来、痞根。
刺法:以毫针刺入腹部穴位1.5寸深,留针30分钟。或用火针速刺腹部穴位,痞根用灸法,每次灸20分钟。
典型医案:患者,田某某,女,45岁。诉体检时发现子宫肌瘤。患者在体检时发现子宫肌瘤,子宫体大,平素月经淋漓不断,量多,质稀,有血块,身体虚弱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数。
辨证:气血郁滞,冲任失调,日久以致气血亏少之虚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经散结。
取穴:关元、中极、隐白、痞根。
刺法:毫针刺关元、中极1.5寸,先补后泻,留针30分钟,隐白刺约3分,痞根用灸法,每次灸20分钟。
共治疗2个月,月经正常,妇科检查子宫缩小,接近正常。
按:子宫肌瘤为妇女常见病之一,贺普仁以毫针、艾灸,以微通、温通经脉,调气行血,消癥散结,祛除肌瘤。此病初期,多因气血瘀积而致瘕块,发于胞宫,古人皆称之为“石瘕”,此时正气尚充,故为邪实之证,可治以活血化瘀、调气散结法。如病程日久,冲任失调,月经异常,多有出血不止等症;久之气血两亏,旁及五脏六腑,变生诸症,此时瘤体未除,而正气已虚,故为虚中夹实,实中夹虚之难治之证,其治法当以补泻兼施,微通、温通之法酌用,方能奏效。隐白穴为脾经井穴,是治崩漏之要穴,临证可针可灸,有升发之功,故可治下血崩漏之证,是止血治标之主穴。痞根穴出自《医经小学》,位居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半,每遇痞块、瘰疬之证,常用此穴针或灸之。贺普仁用此穴治子宫肌瘤多采用艾灸,临床效果较好。
痛经
中医称本病为“经行腹痛”。多因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或内伤七情,以致肝郁气滞,冲任受阻;或禀赋虚弱,气血不足,胞络失养而发病。
临床表现: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疼痛剧烈者,可见肢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等,甚至可发生昏厥。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为实,经后痛多为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空痛多属虚证。
治则:经前理气,经期活血,经后补虚。
取穴:关元、三阴交、中封。
刺法:毫针刺,留30分钟。关元配合艾盒灸20分钟。
典型医案:患者,女,16岁。诉经期小腹疼痛3年。患者从月经来潮起,每逢行经时小腹胀痛不适,可自行减轻。此次外受寒凉,恰逢月经来潮,小腹绞痛,疼痛难忍。平素月经周期33天左右,经量尚可,色暗有块。来诊时可见患者身体前屈,双手按腹,表情痛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弦。
辨证:寒凝气滞。
治则:行气散寒,活血止痛。
取穴、刺法同上。
针刺15分钟后,疼痛略缓解,起针时,已基本无疼痛。又巩固治疗2次。嘱其下次月经来潮前3~5天前来就治。患者如期接受治疗,痛经未发作。
按:痛经是由于气血失调,气机不畅,血行受阻以致疼痛,所谓不通则痛。其治疗以通调冲任之脉、和血活血为主法。贺普仁治疗本病以任脉、冲脉、脾胃经穴及肝经穴为主,取穴依病情轻重、证型所属,用穴或多或少,或灸或针。关元为治疗妇科疾病的要穴,《针灸大成》曰:“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积冷虚乏,脐下绞痛”,“寒气入腹痛”等都是关元穴的适应症,痛经时灸关元可以散寒暖宫,调和冲任,温经止痛。
三阴交也是妇科要穴,《针灸大成》记载其治疗“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出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医宗金鉴》中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的发生与肝关系密切,肝气郁滞,则血行不畅,肝经“过阴器,抵小腹”,中封为足厥阴肝经之经穴,可疏肝理气,常用于治疗少腹痛,治疗痛经也有很好效果。每次行经均出现痛经的患者应于行经前即开始治疗,每天1次,直至行经后为止。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很好疗效,不仅止痛,还能改善全身症状,使内分泌系统得到调整。一般连续治疗2~4个周期,即可痊愈。治疗同时应注意经期卫生。
经闭
以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来潮、非妊娠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年过16岁,第二性征已经发育尚未来经者或者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没有发育者称原发性闭经,月经已来潮又停止6个月或3个周期者,称继发性闭经。闭经的原因有功能性及器质性两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所致的闭经为功能性闭经;器质性因素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肿瘤、创伤、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等。
中医称本病为“经闭”。本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枯和血滞。血枯属虚,多由肾气不足,冲任未充,或肾精亏虚,精血匮乏,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久病失血,因而冲任不盛,血海空虚,无余可下所致。血滞属实,多因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或寒湿凝滞,痰湿壅阻致气血阻滞,冲任不通,脉道不利,经脉阻隔而成。
临床表现:超龄月经未至,或见月经无规律,经量减少,终至经闭。
治则:活血逐瘀,补血养肾。
取穴:关元、大赫、蠡沟、三阴交、气冲、合谷、曲池。
刺法:毫针刺,留针3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典型医案:患者,女,35岁。诉闭经4年。患者4年前因生气后心情郁闷,当时正值月经期间,自觉胁胀,善太息,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伴腹痛,后无月经,近3年偶有少量。舌暗有瘀点,脉沉涩。
辨证:肝郁气滞,血瘀经闭。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取穴:关元、大赫、蠡沟、三阴交、气冲、合谷、曲池。
刺法:毫针刺,留针3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经过系统治疗,患者月经逐渐恢复正常。
专家观点与共识
国医大师贺普仁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针灸病机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贺氏三通法。总结出经络病变时“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针灸治病就是调理气机”的学术观点,于二十世纪80年代形成了“病多气滞”的病机学说和“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组成的“三通法”理论。在治疗妇科病方面,贺普仁强调然谷穴的重要性,认为其通过调节肾经气血,对妇科病具有显著疗效。
注意事项与建议
虽然然谷穴在治疗妇科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操作规范:针灸和艾灸等操作应由专业医生进行,避免自行操作导致不良后果。
综合治疗:然谷穴治疗妇科病通常需要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总之,然谷穴在治疗妇科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