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福建游神:古老祈福仪式的现代演绎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53: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福建游神:古老祈福仪式的现代演绎

“游神”活动在福建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传播,这项古老民俗活动在全国乃至海外走红,成为展现福建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01

游神:从乡村年俗到文化盛宴

游神文化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闽、粤最盛。到了游神的日子,村里村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万人空巷。高大威武的神将在众人簇拥中走街串巷,队伍里鼓乐、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一同上阵。有评论称之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游神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祈福活动,它集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于一身,祈求神明庇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当地文史专家说,游神活动流传至今,当代人延续祈福仪式,借此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02

千年传承:游神的历史渊源

游神源于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其文化原型是古代帝王巡狩四方。《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游神”的记录,其职责是为天帝视察一方。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有“日游神”“夜游神”的角色,分别在白天、夜晚监察人间的善恶。在游神文化流行的不同地区,流传有各式各样的起源传说。

  • 闽台游神文化:福建地区的“游神”源于乡民对神明保境安民的期许。福建依山傍海,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发,洪水、干旱、台风、瘟疫都会对人们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人们为了抵抗“天灾人祸”而不断创造神明,加上福建地区的原住民是“闽越”族群,历来“好巫尚鬼”,有力推动福建民间信仰发展。大量汉人(多来自福建的泉州和漳州),迁入台湾后,为台湾带来了中原文明,移居的汉人与台湾当地族群不断融合、重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阵头”艺术,其有迹可循的确切起始年代为: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据高拱干纂《台湾府志》可知当时已有鹤、狮、昭君、婆姐、龙、马等阵头的存在。

  • 潮汕游神文化:潮汕游神最初起源难以考证,明代潮州戏《荔镜记》曾有描述潮州人游神赛会的情景。至清代,“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娑,无日无之,放灯结彩,火树银花,举国喧阗,昼夜无间也。”一些地方史志还把它作为社会习俗记载下来,《澄海县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银花火树,舞榭歌台,鱼龙曼衍之观,蹋踘秋千之技,靡不毕具,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

03

文化盛宴:游神的活动流程

游神的具体过程总体上分三大环节:请神、游神(巡游)、送神回銮(老爷回堂)。此外,不同地方的游神活动中也会增设其他环节,如“迎灯”、“摆盅”等。

  • 请神:请神出庙要先通过掷筊(又称“卜杯”)来征求神明的意愿,具体做法是,由年长的尊者手持两枚月牙形的筊杯向神明请示是否愿意出庙巡游。与此同时,人们已经做好了“游神”的各项准备工作,蓄势待发,只等神明“点头”了。然后掷筊,若三次都出现了一正一反的“圣杯”,那么大家就欢呼雀跃地请出神明,动作必须迅速而有序,据说人们跑得越快,神明越高兴。若是出现两正(平面朝上)的“笑杯”就要重新掷杯,出现两反(凸面朝上)的“阴杯”,就表示神明不同意出庙巡游。

  • 游神:“游神”即巡游。“游神”开始前会进行“问神”的仪式,意思是征求神灵的旨意,先从哪个方位开始巡游。“游神”活动正式开始后,整个队伍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氛围中依序向前,一般由开道神“马夫”手持马鞭领路(龙海下宫村的游神则由“扫帚娘子军”为众神明开路),马夫模仿骑马的姿势来回跑跳,挥鞭扫除障碍,神明驾前仙童“孩儿弟”、腰挎宝剑的将军紧随其后,接着便是“世子天团”,他们迈着特有的步伐,表现出庄重而不失亲和。

04

创新与发展:游神的现代演绎

如今,这项别具特色的祈福民俗文化已入选地方非遗项目。游神的“接力棒”从老一辈传递到年轻人手中,为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福建游神文化也通过侨乡游子带去海外、走出国门。

虽然这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但也越来越“年轻化”。有人打趣说:“现在的游神是‘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在圈粉无数的神将背后,就有许多年轻人的参与。“00后”林滨是新版神将形象的设计者之一。“从小对村里的游神文化耳濡目染,可以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使命感,让我一直想创新设计一尊神将形象。”

设计神将形象并非易事。神将的像在福州地区俗称“塔骨”,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竹骨神像,由人在塔骨里面扛起神像,俗称“挺塔骨”。而神将的脸谱、头冠、服饰都颇有讲究,旧版的神将脸谱是采用工笔风格,较为威严庄重。

“创新的前提,是对传统民俗文化深入学习和了解,保持敬畏之心。”林滨坦言,在设计新形象时也遇到不小的阻力,要耐心说服老一辈人接受这种创新,找手艺人雕刻脸谱、加工服饰上的刺绣图案等,从设计到成品大约花了两年时间。

当新版神将在游神中露面后,很快便在视频平台上走红,因形象俊美颇受欢迎,也得到老一辈人的认可。“与旧版相比,新版会更立体化,更趋向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有的人称它为‘动漫脸’。很荣幸能把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林滨说。

05

海外影响:游神的国际魅力

近年来,福建游神活动不仅在国内走红,还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的关注和参与。以长乐区潭头镇厚福村为例,每年正月初十及正月二十六的传统游神民俗活动,都会吸引大批旅美乡亲返乡参与。

美国福建厚福联合总会会长、美国福建同乡会副会长林良平表示:“这几年,长乐的游神已经‘火’到了海外,旅美乡亲听闻家乡有举办传统游神民俗活动,都很想回来参与。”2024年,林良平携家人及两百余位旅美乡亲一同返乡,参与传统游神民俗活动。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表示,南方的游神活动,被称之为乡村的狂欢节,游神的队伍簇拥着挺神将的人走街串巷,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中华祈福文化已传承千年,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华祈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06

未来展望:游神的文化传承

随着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和创新,福建游神活动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80后出钱”到“90后管理”再到“00后出力”,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代际传承,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长乐文史专家林玉琰表示:“厚福人民从小就受家乡的传统民俗文化影响,树立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这种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正是福建游神活动能够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游神活动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已逐渐成为民俗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和创新,福建游神活动必将继续传承发展,成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