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衍生品风险管理最佳实践: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场外衍生品风险管理最佳实践: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这对交易商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构建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内部评级模型和负面舆情监测等方式,可以有效评估和管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从而提升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整体安全性。这种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不仅有助于防范潜在风险,还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场外衍生品市场是指在交易所之外进行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其特点是交易品种丰富、条款灵活,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场外衍生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报告(2023年度)》显示,2023年银行间衍生品市场交易名义本金达196.8万亿元,同比增长18.2%。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场外衍生品交易中,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类型之一。由于场外衍生品交易通常具有较长的期限和复杂的结构,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可能会在交易期间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违约风险。因此,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场外衍生品业务稳健发展的关键。
风险管理最佳实践
为了规范金融机构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近期发布了《金融机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保证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的出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监管标准和风险管理指南。
1. 监管框架
《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将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保证金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符合集团风险偏好和资本管理要求。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对本机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保证金管理承担最终责任,监督高级管理层制定并实施保证金管理政策和流程。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完善的保证金管理政策和程序,明确部门间职责分工,并配备与本机构交易规模相匹配的专职人员。
2. 保证金管理
《办法》明确了两类保证金:初始保证金和变动保证金。
初始保证金:用于缓释衍生品交易对手发生违约后,潜在风险暴露进一步扩大的风险。初始保证金根据营业日当日日终的净额结算组合计算,由交易双方互相全额交换。
变动保证金:用于缓释与存量衍生品交易净额结算组合每日盯市价值相关的当前风险暴露。变动保证金根据营业日当日日终的净额结算组合计算,由交易估亏一方向估盈一方支付。
3. 合格担保品
作为保证金的合格担保品应当具备高流动性和充分的风险缓释作用,以保护交易双方免受交易对手违约带来的损失,并在适用折扣系数后仍可以在市场压力情景下保值。具体包括:
- 现金
- 我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票据,我国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票据
-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发行的债券
- 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及其中央银行,视同主权的公共部门实体,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中央银行,欧盟、欧洲稳定机制和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多边开发银行发行的高等级债券
- 高等级公司信用类债券
- 高等级金融债券
- 黄金等
4. 跨境交易管理
《办法》还对跨境交易的保证金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在跨境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中,如需满足境外司法管辖区的保证金要求,在该保证金要求与巴塞尔协议保证金要求一致、与《办法》等效或更为审慎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适用境外司法管辖区的保证金要求。金融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开展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可以适用东道国保证金要求。境外机构直接进入境内金融市场开展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按照境内交易有关规定执行。
实际应用案例
以“互换通”业务为例,该业务是境内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连接,参与两个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机制安排。在“互换通”业务中,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保证金管理和合格担保品制度,成功防范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促进了跨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健康发展。
结语
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管理挑战。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保证金制度和合格担保品制度,金融机构能够有效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保障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稳健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金融机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保证金管理办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监管标准和风险管理指南,有助于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