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三征南唐:两年半夺14州,奠定南北新秩序
柴荣三征南唐:两年半夺14州,奠定南北新秩序
后周世宗柴荣三次征讨南唐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军事冲突。这场历时两年半的战争,不仅改变了南北政权的势力范围,也展现了柴荣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将详细叙述这场战争的经过和关键战役。
唐元宗李璟无视南唐对闽、楚战争后的教训,继续任用邪佞之徒,导致国内形势日益恶化。
周世宗柴荣一征南唐后,两国以淮河为分界线,历史就在这种历史洪流中流淌着。
在后周与南唐的战争中,后周制定了严密的作战部署,包括出征大军强渡淮河、派军队主动出击、切断南唐各州联系等。
南唐则采取了防御态势,利用淮河为屏障,并派遣水陆大军增援。然而,正阳大捷中,后周成功地架设浮桥、过淮河,并东向攻打寿州城,这显示了他们精准的战术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最终,后周实现了用兵方略,兵临长江,迫使南唐割让江北14州。
十二月八日,世宗柴荣南下大梁,李谷领军攻打寿州。虽然在外围取得局部胜利,但刘仁赡的顽强防守让进攻寿州变得困难重重。
南唐大将刘彦贞急赴寿州,已在距离寿州约200里的来远镇,并以数百艘战船向正阳进发,准备破坏后周的浮桥。
李谷深知后周水军不擅长水战,如果南唐军队破坏了正阳的浮桥,后周军队就会腹背受敌。因此,他决定“退守浮梁”,等待世宗的到来。
然而,由于后周缺乏水军,南唐战船有可能直接溯淮河至正阳,甚至可能破坏或占领正阳的浮桥,将世宗和李重进阻隔在淮河北岸。
在这种情况下,寿州节度使刘仁赡与南唐北面行营都部署刘彦贞和应援使皇甫晖密切配合,南唐数万大军可以从容不迫地围歼在正阳的后周军队。
这正是李谷所害怕的被动局面。然而,南唐军事统帅刘彦贞因贿赂朝中权贵而窃取兵权,多年未打过仗,缺乏用兵谋略,又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他的决策被证明是错误的。
最终,李重进见南唐军士气低落,立即转入防御,一鼓作气大败唐军,杀死了刘彦贞和南唐兵士万余人,俘获了唐将咸师朗等,并缴获了军资器械30余万件。
而通过这次战斗,后周控制了淮河前线阵地正阳,使得淮河南北通行无阻。南唐“江、淮久安,民不习战,彦贞既败,唐人大恐”,处境十分被动。
正月十八日,柴荣抵达颍州汝阴县,二十日到达正阳。他做出了两项重要决策:鉴于李谷作战不力,李重进接替李谷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李谷判寿州行府事;同时组织大军继续围攻寿州。
二十二日,柴荣亲自来到寿州城下,督促诸军围攻,并命令将正阳浮桥移至下蔡镇。二十三日,他征发宋、亳、陈、颍、徐、宿、许、蔡等州数十万丁夫,昼夜轮番进攻。
这时,在寿州东北方面的涂山有南唐水军万余人可以直接乘战船溯淮河而上,逼近后周在下蔡架设的浮桥和寿州城。
正月二十六日,柴荣命赵匡胤进攻涂山。赵匡胤派遣百余骑兵接近南唐阵地后伪装逃走,设伏兵邀击敌人。二十八日,赵匡胤在涡口大败唐兵万余人,杀都监何延锡,获战船五十余艘。
二月,周军下蔡浮桥建成。五日,后周庐、寿、光、黄州巡检使司超奏报败南唐军三千余人于盛唐,俘南唐都监高弼,缴获战船四十余艘。
柴荣为扩大战果,歼灭大量敌军以配合寿州之战,又命赵匡胤领兵倍道前进,袭击滁州清流关。南唐军将皇甫晖、姚凤列阵于清流山脚下,赵匡胤引兵从山背后包抄,皇甫晖逃入滁州洲城内,企图据城防守。
赵匡胤直抵滁州城外,迫使皇甫晖出战。九日,当皇甫晖整众而出,赵匡胤立即骑马驰入敌阵,活捉皇甫辉、姚凤,攻克滁州,歼敌1.5万人。
南唐军队在后周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败仗接踵而至,损失惨重。从正阳之战到常州之战,南唐五万余军队被歼灭,战船数百艘被击沉,多名军将遭到杀害,南唐君臣上下人心惶惶,恐惧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南唐元宗李璟不得不派使者向后周请求休战和臣服,送上丰厚的贡品,但都被周世宗拒绝。与此同时,周世宗加紧筹划攻略江北诸州的战争,并命韩令坤领兵轻袭扬州,成功攻占了泰州,进一步削弱了南唐的防御实力。
南唐在长江北岸的光、泰、扬、和、舒、蕲等州在后周军的进攻下纷纷沦陷,黄州被围,庐州成为沟通金陵与淮河南岸的重要通道。
南唐元宗李璟为缓解局势,第三次派遣孙晟、王崇质向后周求和,采用周朝的年号,并献上金、银和罗绮等贡品。不久,孙晟和李德明向周世宗表示,南唐愿意放弃帝号,割让寿、濠、楚、泗、光、海6州,并每年进贡金帛100万,请求后周罢兵。
周世宗不同意,要求南唐交出江北14州。李德明返回金陵,但南唐枢密使等人指责其卖国,李德明被杀。双方和谈失败,后周、南唐又重新开始军事冲突。
南唐为了对抗后周军队南下,保卫首都金陵,任命齐王李景达为兵马元帅,率领2万军队渡江北上。然而,李景达畏惧犹豫,停留在六合城外。
后周将领请求赵匡胤出击,赵匡胤认为李景达设营自卫,只等他们过来再战,一定会取得胜利。几天后,李景达进军六合,赵匡胤迎头痛击,南唐军队伤亡惨重。
南唐的精锐部队再次遭受重大损失。 后周在攻略江北诸州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是他们围攻寿州却一直没有进展。
后周军队又遭遇大雨,淮河、淝河水位上涨,后周的攻城装备都被冲到南岸,被南唐军队烧毁,士兵死亡较多。再加上粮草供应困难,后周开始考虑撤军。
4月24日,周军在涡口建立浮桥。5月1日,世宗在涡口设立镇淮军。涡口位于寿州和濠州之间,后周派重兵防守,既能保护新建的浮桥,又可以阻止南唐军队的联系,或者从涡口出兵支援进攻寿州和濠州的作战。
周世宗柴荣在返回大梁后,发现后周缺乏水军,于是开始训练水军。数月后,这支水军来到寿州前线,战局出现了重大转折。
三月二日夜,周世宗抵达寿州城下,次日晨,进驻紫金山南,命赵匡胤拔南唐先锋寨及山北一个军寨,杀敌三千余人,断其甬道,使南唐军队首尾不得相救。
世宗分兵守卫诸寨后,自己返回下蔡。不久,南唐内部监军使陈觉撤销了朱元的军职,朱元和朱仁裕率万余人投降后周,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柴荣三征南唐,濠州之战显德四年,南唐将领郭廷谓与黄仁谦决心死守濠州城。濠州靠近淮河南岸,倚山带水,东邻楚、泗二州,西近寿州,系南唐控扼淮河的军事重镇。
柴荣乘敌军内部混乱,下令大举进攻南唐紫金山寨的援军,同时派遣水军数千人沿淮河东下追歼南唐军。柴荣指挥军队五日成功占领寿州城南的紫金山,歼敌万余人,俘获南唐将领许文稹、边镐、杨守忠,其余唐军自淮河往东逃走。
柴荣分兵三路追击南唐军,当南唐军溺死、被俘、投降共约四万人,还损失大批船舰、粮食、兵器时,柴荣为防止南唐军逃走,拼命向前追赶,一天行程二百余里。
柴荣在寿州设立镇淮军,并征发丁夫在涡口夹淮河修建南北二城,将下蔡浮桥迁至涡口,进一步切断南唐濠州与寿州间的联系。
柴荣赐诏书给南唐寿州守将刘仁赡,劝其投降。刘仁赡在寿州坚守一年半,多次打退后周军的进攻。当柴荣兵临城下时,刘仁赡病重不省人事。
寿州监军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以刘仁赡名义遣使者奉表投降。柴荣在寿州城北受降,封刘仁赡为天平军节度使。后周军进入寿州城内,将清淮节度使治所从寿州迁至下蔡,并开仓赈济饥民,赦免不及死罪的囚徒,招抚逃亡百姓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安定寿州的社会秩序,医治战争创伤。
柴荣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大梁。
五月,郭廷谓率轻舟溯淮河而上,直接前往涡口,放火焚烧了浮桥。南征的后周军队损失惨重,储存的军粮全被烧毁。
在正阳、下蔡搭建的浮桥,一直未被南唐破坏,为后周向淮南前线运输军队和军需器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涡口浮桥的被破坏对后周朝廷造成了巨大的震动。
然而,南唐朝廷并未增兵声援,郭廷谓孤军奋战,难以扩大战果,只能退军到濠州城内。七月,周世宗为了严惩定远作战失败的军将,将武宁节度使武行德贬为了左卫上将军。
十月十九日,世宗第三次亲征,离开大梁南下,十一月四日抵达涡口,五日到达濠州城西。十四日夜,郭廷谓向周世宗表示,他的家在江南,如果现在立即投降,恐怕全家人的生命难保,请允许他报告唐主,等待批准后再出降。
周世宗同意暂停进攻濠州,同时密切监视附近地区的敌军动态。十九日,世宗得知南唐战船数百艘在涣水东,打算救援濠州,当晚就发兵水陆并进,大败南唐军于洞口,杀唐军5000余人,俘虏2000余人,夺取战船300艘。
周军接着继续东进,日夜不停,沿着淮河附近的城栅推进。十二月上旬,南唐的濠州使者从金陵返回,郭廷谓得知朝廷不能派兵前来救援,于是带领一万人和数万斛粮草投降后周。
南唐防线崩溃,周世宗柴荣亲赴前线,指挥夺取楚州的战斗。虽然楚州城北面的北神堰水位较高,无法通行战船,但世宗视察楚州西北鹳水,亲自规划并征发民工开凿,使数百艘战船顺利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
南唐军民对后周战船在大江游弋惊叹不已,也害怕后周战船直接攻击金陵。尽管楚州月城失陷,周围各地也归后周所有,但南唐楚州防御使张彦卿与都监郑昭业坚守城内,战斗激烈。
世宗督诸将猛攻,最终攻入城内,屠城行为残酷野蛮。到显德五年二月止,南唐淮河沿线已全部为后周所有,长江河道也被后周控制。
后周采取兵临城下的威慑手段,迫使南唐元宗归降,主动献出尚为南唐控制的庐、蕲、黄等州。在后周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下,南唐被迫割地归附。
李璟的三弟景遂已经被封为皇太弟,他是李璟合法的继承人。然而,景遂看到形势不容乐观,于是多次上表要求辞去太弟称号,并且希望唐元宗能够立长子弘冀为储君。
而唐元宗的四弟李景达也以显德三年的紫金山之战的失败为由,辞去了诸道兵马元帅的军职。这表明南唐的统治集团已经完全丧失信心,除了割地投降,别无他法。
而南唐的周边国家,如吴越和荆南,也趁机出兵参战。南唐不仅在江北战场上连连失败,而且还遭到相邻国家的趁火打劫,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三月十八日,李璟以国主的身份向周世宗上表,正式割让江北四州,每年要向周世宗进贡数十万物资,并再次请求划长江为界。
周世宗看到他已经实现了进攻江北的战略目标,便立即下令撤走后周的沿江军队,以及吴越、荆南和楚国的军队,停止对庐、蕲、黄等州的进攻,减免淮南诸州显德四年(957年)所欠的秋夏税物,并遣返所俘获的江南士卒,每年赐盐30万斛。
三征南唐之战宣告结束。四月,世宗自扬州返回大梁。
显德二年十二月至中兴元年三月,后周历时两年四个月,成功夺取南唐江北14州、60县,达成预期战略目标。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