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永远是错?临床心理学家教你3招改善自我批评
觉得自己永远是错?临床心理学家教你3招改善自我批评
你是否经常对自己说:“我真的一无是处”、“别人一定比我做得更好”、“之前的成功只是运气”?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像内心的一把完美主义的声音,驱使人对自己设定苛刻的标准,用严苛的准则来批判和质疑自己,容易放大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忽视优点和成果。
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务最近发布的《2024年中学生幸福感调查》显示,整体受访学生的幸福感只属一般,自我批评程度属中等,近六成更达中等或以上程度,常会狠批及责备自己。分析发现,自我批评与抑郁、焦虑及压力症状有密切关系,越常自我批评,越易受情绪困扰,连带幸福感也越低。本处乐心汇临床心理学家纪正楠为大家讲解何谓自我批评,并教你3个方法减少自我批评更自爱。
🔗即check!自我批评程度:https://refresh.bokss.org.hk/self-blame-test
🔗详细阅读《中学生幸福感调查》:https://bokss.org.hk/press-release
自我批评可致情绪病
自我批评(self-criticism)就像内心一把完美主义的声音,驱使人为自己订立苛刻的标准、用严苛的准则来批判及质疑自己、容易放大自身缺点及不足,并忽视优点及成果。
对自己有要求本是美德,但过度有要求就会造成各种问题,包括产生羞耻、内疚等负面情绪、相信自己是失败及没有价值的、降低自尊感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等等。更严重的是,自我批评在临床上与情绪病有显著关系,例如:抑郁症、社交焦虑症、饮食失调障碍以至自伤及自杀行为。
自我批评从何来?
为什么我们养成自我批评的倾向?一方面可能是先天因素,源于自我保护的求生本能;另一方面或受成长经历影响,特别是早年与照顾者的关系。若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乏关爱、常被否定及批评、屡遭冷漠或严苛对待、强调竞争和比较等,很可能使人形成自我否定、害怕被人否定的信念。为免承受更多批评和责备,于是“先下手为强”主动责怪自己,以减少被批评的失落感。长期处于这种“求生”状态,会令人身心俱疲,内心充满焦虑与压力,慢慢发展成各种病症。
3招改善自我批评更自爱
1. 订立有效目标及行动计划
与其不断追求完美,倒不如设定一些自己可以达到的实际目标。先将大目标拆分成较小、可行及具体的步骤,分缓急轻重、按部就班地进行,规划时间适时休息,并尝试学习在过程中多欣赏及肯定自己的努力与能力。
2. 着重成长而非结果
练习以成长型思维来思考,即是要相信自己能透过学习来提升个人能力,不需证明自己有多聪明或资质多好,尝试将自我批评转化,例如:
“为什么我总是做错?我真的很无用”→“每个人都会犯错,而且我可以从错误中学习”
“我没有事做得好”→“我这次做得到,下次可以再加强”
“每件事我都要做到十全十美”→“每次练习都让我有机会改善”
“我要一个月内全部做完”→“我要按部就班,安排合理时间”
3. 练习自我关怀
要好好应对自我批评,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自我关怀,多聆听自己的内心感受,在面对困难时,就像对待朋友般照顾及关心自己,这样有助减少批评及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
参考资料:
https://characterlab.positiveeducation.org.hk/playbooks/will/growth-mindset/
本文原文来自香港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