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甘肃创新实践:信息化管理让电杆安装效率提升5倍
国网甘肃创新实践:信息化管理让电杆安装效率提升5倍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深入推进,电杆安装作为电力传输的重要环节,其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成为影响整个工程进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入为电杆安装施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显著降低了安全风险。
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技术
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于施工管理中。在电杆安装过程中,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施工环境、设备状态和人员操作情况。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到中央监控系统,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处理,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时采集电杆的位置、倾斜度、土壤湿度等关键参数,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可能的施工风险。同时,系统还能自动调整施工方案,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高效。
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应用
信息化管理在电杆安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准备阶段: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可以精确规划电杆的安装位置,避免因选址不当导致的施工延误。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施工过程监控: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和质量,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规范要求。例如,通过安装在挖掘机上的传感器,可以精确控制电杆的埋设深度和角度,避免人为误差。
安全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环境参数,如风速、湿度和温度,及时预警可能的危险情况。同时,通过人员定位和行为识别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违规操作,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后期维护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了详细的电杆档案,包括安装时间、位置、维护记录等信息。这为后期的巡检和维修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维护效率。
案例分析:国网甘肃电力的创新实践
国网甘肃电力在配网施工中创新应用挖机立杆工艺,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通过挖掘机配合智能监控系统,施工人员可以精准控制电杆的安装过程,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显著降低了安全风险。据统计,采用新工艺后,一个班组每天可立电杆15至18根,相比传统人工方式提升了5倍以上。
此外,国网甘肃电力还建立了13座工厂化预制车间,实现了配网工程关键部件的预制化生产。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施工准备时间,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还有效降低了施工废料和材料清理工作,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
未来展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施工管理将迎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未来。例如,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施工和虚拟现实培训等新技术将逐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同时,区块链技术在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信息化管理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施工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为电力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农村电网改造将更加安全、高效和智能,真正实现“电亮乡村,福泽万家”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