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原理、手法、好处和禁忌,中医师教你「刮痧」前必知5件事!中暑刮痧必看
刮痧原理、手法、好处和禁忌,中医师教你「刮痧」前必知5件事!中暑刮痧必看
你尝试过“刮痧”吗?当遇到中暑、发烧,或身体感到疲倦酸痛时,有些人会选择使用传统的刮痧疗法来帮助散热、缓解症状。不过对刮痧入门者来说,想要尝试刮痧之前,应该要先来了解一下刮痧的原理、功效及须知,才不会用错方法而事倍功半!这次Women's Health访问了田宜民中医师,带你一起看看刮痧前一定要知道的5件事!
刮痧原理:刮痧是什么?
刮痧是一种适用于中暑轻症,能促进皮肤表面循环、帮助散热的传统疗法。
田宜民中医师:“刮痧是用一定的工具,如边缘光滑、陶瓷作的汤匙,或较专业的牛角骨等制成的刮痧板,配上一些按摩油或是保湿霜等润滑剂,在病人身体的施治部位上顺序重复刮动的治疗方法。
刮痧时,皮肤会刮出紫红色的皮下出血点或瘀血斑,这就是所谓的‘出痧’。
这是由刮的动作导致皮下微血管轻微破裂出血,出血点看起来就是红红小点。有的则是‘刮’的外力造成微血管扩张、皮下充血,所以皮肤看起来才会发红。
刮痧的概念类似流汗,而‘痧’就像汗液一样,刮痧就是藉由外力刺激去加速身体循环,使体内的热邪可以宣泄出来。”
刮痧好处:刮痧功效有哪些?
田宜民中医师:
(1) 增加循环,帮助轻微散热排汗:
有些人散热功能不好,容易中暑,透过刮痧出痧可让热气由体表散出,也刺激汗腺排汗,流汗后体温下降,身体自然也恢复平衡。不过,刮痧只对中暑轻症有效,需病人意识清楚下施行,若是热痉挛、热衰竭等危急情况,应立即送医治疗。
(2) 改善气血循环:
刮痧可以刺激体表经络,达到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功效;当气血调和通畅,局部循环变好,不舒服的酸痛僵硬麻等症状自然就会减轻。
刮痧适用:
局部酸痛无力、呕吐、头晕脑胀、头痛、烦躁、闷热、轻微中暑、胸闷、呼吸不顺、气血循环不良等。
刮痧颜色:刮痧后的“痧”和一般的瘀血有什么分别?
“痧”和“瘀血”的差别在于两者出血量不同,以及出血的血管不同。
田宜民中医师:
瘀血(出血量多):
外伤出血多是因暴力损伤到大小不同的动静脉血管,流出的血液血量相对多、部位集中;瘀血停留在组织细胞间,压迫刺激神经会引起疼痛。
痧(出血量少):
所谓“痧”,就是微血管破裂后血液从微血管流出的皮下出血,因为微血管破裂、出血量很少,才会看起来皮肤有轻微红色点状,这就是痧;有时“刮”的外力会造成微血管扩张、皮下充血,所以皮肤看起来才会发红。
刮痧时,血液循环不良的部分微血管破裂,血液流到皮下组织,身体会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把小出血移除,之后再重新建立新的微血管,就像革命一样——非常建设前,必先有非常破坏。但因为出血量少,破坏也不多,并不会引起疼痛、微血管扩张、皮下充血反而会让局部循环变好,因而有散热作用,甚至改善酸痛麻的症状。
刮痧手法:准备刮痧的工具和正确的刮痧手法
⚡️刮痧事前准备
工具:准备刮痧板或陶瓷汤匙(一定要使用边缘光滑的器具,避免刮伤皮肤)
润滑:为了减少阻力、避免皮肤擦伤,刮痧时应使用婴儿油、乳液、万金油、紫草膏、凡士林等润滑的介质。
消毒:刮痧前要先做好皮肤消毒,器具消毒。
手法:将刮痧板与皮肤呈90度角,垂直下压,单方向刮(不要刮过去、又刮回来),同一部位最多刮20次,一次大概刮5~10公分长即可。
⚡️刮痧手法重点
刮痧方向要由上往下、由内往外,单向刮、不来回(避免拉扯到肌肤导致受伤)。同一处最多刮20次,长度约5~10公分。
选择肌肉比较多的部位刮,例如身体背面、四肢等。脖子前方不要刮,因为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后颈则可以刮。
先轻后重,要掌握力道,并注意被刮痧者的反应,不可以过痛。
千万不要为了刮出紫红色的瘀斑而使用蛮力,若太用力恐刮到皮破血流,可能会发炎感染,甚至引发蜂窝性组织炎或坏死性筋膜炎。
刮痧并非刮愈重愈好,也不是愈痛愈有效。一般轻微的点状出痧约一天就会消褪,较明显的出痧则需两、三天,不需大力刮痧到一星期还不消退。
轻度中暑刮痧完后可以加入局部穴道轻刮。
刮痧禁忌:哪些人不适合刮痧?
中暑轻症可以刮痧;不宜刮痧的族群,则包括1岁以下幼童、孕妇、癌症患者、年老体虚者。
若有以下症状者不宜刮痧:
(1) 严重的热痉挛、热衰竭、中暑昏迷不可刮,要马上送医
(2) 孕妇、经期中的女性、严重慢性病如肾脏病、糖尿病(伤口不易愈合者),或皮肤溃烂有伤口、烫伤者。严重静脉曲张者(血管壁弹性较差),心脏病患,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凝血能力也会较差不建议刮痧,以及凝血功能不正常、血液疾病患者等,都不建议刮痧。
(3) 空腹疲劳或睡眠不足、身体虚弱时,也不宜刮痧。
而出现中暑轻症须刮痧治疗时,可尽快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再开始刮痧,这样身体会比较舒服一些。
本文原文来自Women's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