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智慧社区治理新亮点:全科网格+AI赋能,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昭通市智慧社区治理新亮点:全科网格+AI赋能,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昭通市,云南省的北大门,拥有近600万人口,社会治理任务繁重。近年来,昭通市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通过全科网格“红黄绿”管理服务先锋行动和AI技术应用,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为这座城市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学划分网格,实现“一网统管”
针对基层治理涉及部门较多、力量分散的问题,昭通市把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县两级党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小组,构建起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协同高效领导体制,制定印发《昭通市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社区、居民小区、楼栋为单元,划分城市网格2092个,实现对城市区域的全覆盖。按照每个网格组建“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N名兼职网格员”的网格管理队伍,配备专职网格员185人,兼职1666人的网格员队伍。建立平急一体响应机制,平时,3.38万名在职党员常态化到村(社区)报到服务;急时,党员迅速下沉网格、精准包保到户,主动上门服务群众所需。
同时,统一整合综治、民政、信访等多个职能部门入网,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下沉网格为群众蹲守办事,推动网格形成“收报情况、化解矛盾”和职能部门“办理实事、解决难题”的“一网统管”模式。
“红黄绿”分类管理,精准服务群众
昭通市在网格实行“红黄绿”精准管理,对辖区内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长期慢性病群众、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大病患者、残疾家庭等特殊家庭,标记为“红色”,网格员每天至少随访1次,了解生活困难;对生活物资、生活照料、就医需求、就学需求、安全有基本保障的家庭,标记为“黄色”,网格员每周走访1次,了解其意愿需求;对就业稳定,生活物资、生活照料、就医需求、就学需求、安全都有保障的家庭,标记为“绿色”,网格员每月走访1次,及时更新数据。
1851名网格员在走访时发现群众困难诉求,能帮助解决的第一时间帮忙解决。如果遇到依靠基层网格力量解决不了的难题,网格员报送给社区、社区上报街道,最后由街道协调编入全科网格中各部门的专业力量加以解决,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人管、事事有回应,每件事都实现可跟踪、可督办、可追责。
AI技术赋能,提升治理效能
昭通市深入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在统筹推进智慧党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上,昭通市投入3600余万元资金,推进335个“智慧社区”建设,打造大数据平台立体化展现社区居民网络地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社区解决服务、治理问题。
以AI自动识别技术打造的“智慧社区”平台应用,在社区监控中心以AI实景地图的形式显示小区内的动态信息,一旦有高空抛物、车辆乱停放、违章搭建等异常现象,后台预警信息就会实时弹出提醒,网格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及时处理。平台还开设随手拍功能,给居民开放一个反馈窗口,凡是社区出现的脏、乱、差等现象,居民无须描述信息、位置,直接手机拍照上传反馈到社区,社区进行实时审核,审核确认问题真实存在的会立即进行处理。
显著成效,赢得群众认可
通过智慧化赋能的管理模式,昭通市有效解决了城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例如,昭阳区凤凰街道人口多、诉求多元,经常有群众打12345热线投诉,投诉工单量居高不下。自从市里推行全科网格“红黄绿”管理服务先锋行动后,将资源更多向基层聚集,把服务和治理的关口前移,让更多问题就地化解,投诉量大幅减少,群众满意度也提高了很多。
智慧社区大数据平台在“立体化”展现社区居民网络地图基础上,还打造了一网防范、重点管控、在线监管3个基本应用场景,建立社区、网络、家庭三级安全体系,真正实现“小网格、大管理、大安全”。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昭通市智慧社区建设的经验表明,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和AI技术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协同化水平。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如商户占道经营、路灯故障等,还显著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未来,昭通市将继续深化智慧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科网格管理服务体系,拓展AI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推动基层治理向更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建设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奠定坚实基础。